第二章 太婆看戏(1 / 1)
外公阿腻太太婆一辈是个有福气的女人。从小家境好,嫁得也好,虽只生养一子,又孝顺,还儿孙满堂。
古时无其他娱乐,逄年过节或神诞日,或祭祖或过寿等好事,有请戏班做戏。当地虽少,十里八乡,林林总总,一年也做不少戏。我小的时候还有做戏,后来就看电影了,看戏慢慢就少了。给我的感觉是:
1、各类小吃趁机装在桶里挂在脖子上,卖花生,瓜子,糖果,香烟,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
2、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趴的钻来钻去的一群顽童。
3,只见唱戏的人还没上台,下面却坐满了人。大人们聚集在一起,有的在吃瓜子,有的在聊天,有的站着。
乡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因此看戏成了上世纪农民最大的娱乐。看戏一般是到祠堂,简陋的戏台,几乎没有任何背景。现在知道大体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我当时看不懂,是属于看戏看热闹的,看戏吃零食,看戏可和小伙伴们玩。不明白老戏迷场下潸然泪下和哄堂大笑,
不管是入戏的专业戏迷还是想凑闹热玩的业余孩子,俗谓演戏的疯看戏的呆,这呆子做的不冤,反正都能高高兴兴,当得起一句民族传统文化根植于民众。
太太婆是资深戏迷每场必去,坐最高椅最前排,后面的嘈杂声盖不住的,声线直入耳膜,或欢喜或悲伤,或沉重或轻松,配合着演员的唱腔和面部表情,把戏曲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直接塞进耳朵,时不时哼上几句,时不时和戏友评上几句,看演员的服饰、演戏动作、听唱腔,有时会比较现在的剧情与以前的剧情是否有删减,经典剧情或唱腔或会心一笑。这算是当时最高级的文化熏陶和享受了。
近的不用说,早早就叫孙子搬大高靠椅号位子,开戏前老太太才过去。有戏必看,一场不落。太太婆是小脚老太太,出行不方便,稍远点戏,中午晚上要送饭或带饭过去吃。还有标配炒货,茶水。远的太公要推车送去看,看后再去接。远的地方都是戏友帮号位子,近的太太婆也帮戏友号位子。跟现在和闺蜜追剧一样。太太婆看戏远近有名,落现在也是妥妥追星族一枚,不,也是一群。太公孝顺也远近有名。大家人都说太太婆有福气。
外公七岁那年,有次宜山做戏,太太婆去看戏,位子是戏友号好的。外公去给太太婆送饭,刚好碰到杨士溪先生为其母送饭(我想应该是约好的,其母与太太婆是资深戏友好闺蜜。
杨士溪先生见外公大头大脸,又有规距,聪明又识字,就答应收外公为徒了(前面两老太太己讲过多次,杨士溪先生也知道。
外公为老尾,有一技在身即可!
1912年杨士溪先生在宜山开有德寿药店,并坐诊,在宜山有大名。太太婆为外公这己谋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