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坐堂医生张仲景(1 / 1)
人们对“坐堂医生”这一名词都不陌生,一般在一些大型中药店,都设有坐堂医,以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医生坐诊,为前来就医的患者诊脉治病。这种制度起源于汉朝,史上第一位坐堂医是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郡人,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逐渐对中医学书籍有所涉猎,后来师从于同郡的张伯祖。汉献帝建安年间中期,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
当时长沙遭遇连年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为拯救长沙的黎民百姓,张仲景在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时间,继续探索,寻求治疗瘟疫的良方,给当地的百姓治疗疾病。
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当时,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让衙役贴出告示,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最后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于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以此来纪念张仲景。
后世的“坐堂医”依旧秉承张仲景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行医风格,坐堂行医仅仅有一张方桌,一方脉枕。老中医凭借这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多年的行医经验,精湛的医术,通过望、闻、问、切手段为病人治病。前堂开了药方,病人拿着药方去后堂抓药,沿袭着数以千年的传统模式,令患者感到非常方便。
晚年,张仲景目睹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其家族数百人在几年间就失去了三分之二。他开始潜心撰写医学著作,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记录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终于写就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此书,与《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同尊为四大医学典籍。
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