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一轮农作物(2 / 2)
这时候一个绑着红绸缎的竹篓被抬到了殿上,与此同时还有一封介绍文书呈上。
“魏江念!”
在今年大唐终于没有一个地方受灾了,各地情况都良好,这段时间李世民的心情一直都比较愉悦。
“世之田园,皆以红薯、玉米、花生为三宝。此三者,皆农人之良伴,食之可饱,观之可悦。今春,得此三宝之种,耕于南野,期年而有收。
红薯,又称地瓜,性耐寒,故种于冬月。垦土以深,播种于地,施肥以足,而后以稻草覆盖,待其生芽。夏日,红薯藤蔓延满地,叶绿如翡翠,生生不息。红薯出土,果实肥大,颜色鲜艳,令人观之垂涎欲滴。此物不仅可为食品,亦能充饥,更可酿酒,用途之广,实为农人之良伴。
玉米,又称苞谷,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春。垦土以疏松,播种以细,施肥以农家肥,而后覆盖以稻草,保温保湿。夏日,玉米长势喜人,青葱翠绿,如林中松柏。玉米成熟,穗长粒饱,金黄如金,为人间之丰收。此物既可饱腹,又能酿酒,亦可为家畜之饲料,用途广泛,实为农人之宝。
花生,又称落花生,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垦土以疏松,播种以细,施肥以农家肥,而后覆盖以稻草,保温保湿。夏日,花生苗翠绿如画,果实初显。花生出土,果实累累,令人欣喜。此物既可果腹,亦可榨油,更可制作各种美食,香脆可口,人皆爱之。
红薯、玉米、花生三者,各有其特色,皆为农人之良伴。耕种收获,皆需人力心力。收获之后,更需妥善保存,以备来年之用。世间之事,皆有其不易之处。唯有用心用力,方能得其成果。愿农人辛勤耕耘,收获满仓。”
魏江念到后面李世民的心情就越好,现在不但有土豆,还有新水稻、红薯、玉米、花生这些优质的新农作物。
李世民畅快笑道问向群臣道:“这定然是其他人代写,写的好!众卿作何感想?”
“臣等恭贺陛下,此乃千古未有盛世之景!”
站在殿下的群臣异口同声的向李世民道贺。
李世民心满意足的点头说道:“通告天下,赐土豆、新水稻、红薯、花生、玉米 为‘大唐五宝’,再将这些进贡的新农作物送到太学孙思邈处确定其特性。”
这也不怪李世民如此志得意满,要知道江南和关中的粮产已经接近小半个大唐了,有了土豆的推广经验,后面的那些新农作物也必然会在大唐境内盛行。现在朝堂唯一要做的就是发展水道交通,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交通必然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在不止华府在扩建码头其他地方也同样进行着。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教育,现在太学亲自印刷各种书籍,主要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现在科举主要还是以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这五个科目。最重要的还是进士科主要关于政治、吏治、教化、生产这几个方面展开,今年已经把算学也纳入进士科,甚至在进士科中占比非常大,原来的经义已经有小幅度的缩减。
在今年二月份礼部组织的会试中,有许多有才子之称的学子在这次会试中名落孙山,然而也有许多算学造诣高的学子在这次会试中大放异彩,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贡士’,一般学子到了这一步已经超越全国九成的学子了,不出意外的话已经可以考虑自己的仕途了。
然而唯一让李世民有些遗憾的是这次所有的考生还是没有一位来自寒门,毕竟活字印刷实行还没有多久,门阀世家出来的弟子依旧垄断了整个科举。在这方面李世民显得有些急迫了,光是童生就要经过大概三至五年的学习,这一阶段就挡出了九成以上的寒门子弟,更不用说还有后面的县学和州学。
李世民在思考如何改变这一局面,他深知科举考试应该是公平的,不应该让门阀世家继续垄断下去。于是,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向寒门子弟开放科举考试的机会。
首先,他加大了对各级学校的支持,尤其是对县学和州学的资助。这样一来,寒门子弟进入学校学习的门槛就降低了,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其次,他鼓励寒门子弟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他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为寒门子弟提供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此外,李世民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削弱了门阀世家的势力。他限制了他们在官场上的影响力,并逐步取消了一些特权,使寒门子弟在科举考试中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这项政令下来后依旧有不少大臣在‘唱衰’,不过这已经阻拦不住有些急迫的李世民了,一些门阀世家感到威胁,因为李世民的措施旨在向寒门子弟开放科举考试的机会,削弱了门阀世家的特权和影响力。他们试图阻挠这些改革的实施,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也有一些大家族认为这是大势,已经不可阻挡了,他们也认识到如果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可以为他们的家族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不是仅仅依靠出身和特权。因此,也有许多家族支持李世民的改革,并积极参与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