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唯神发声(1 / 3)
这次泰山封禅,不仅彰显了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英明神武,更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自即位以来,李世民一直以“贞观之治”为年号,寓意着要实现一个太平盛世,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整个天下的认可和赞誉。此次封禅大典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他的贤明和圣德,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敬仰。
这次泰山封禅过程中出现的天地异象,如祥云起于东南,甘露降于西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奇异的天象被视为上天对李世民治下的太平盛世的肯定,也是对儒家思想的象征。
在齐鲁大地上,儒家学者们对此次封禅出现的天地异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传颂。他们认为,这些异象是上天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李世民治下的太平盛世的表彰。因此,他们将这次封禅视为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一次伟大胜利,纷纷撰文歌颂李世民的功德和儒家思想的伟大。
孔家编年史记载:唐纪·太宗封禅
自太宗皇帝即位,年号贞观,勤政忧民,夙兴夜寐,遂使天下太平,民无怨声。咸亨元年,帝欲封禅于泰山,乃整顿车驾,浩浩荡荡,东赴泰山。
是时,记注官右拾遗孙伏伽谏曰:“皇帝封禅,自古所难,非贤圣莫能行也。昔周成王幼而告天,有汉武帝长而夸世。皆不足以孚天下之心。况陛下德迈二君,而封禅之举,不可妄行。”帝纳谏,乃以记注官散骑常侍褚遂良为中书令,与侍中刘洎、中书令杜正伦等同知礼仪。
至泰山之下,帝升坛行事,而祥云起于坛之东南,俄而甘露降于坛之西北。帝顾谓群臣曰:“既云封禅,安用此为?”于是乃登坛受命于天,下临万方。封禅之礼既毕,帝乃御八骏之驾,还宫于长安。(长安号)
史臣谨记曰:“昔周成王封泰山,以告天地;汉武帝亦登之,以彰圣德。然皆不足以孚天下之心。惟我圣主,德迈二君,克膺天命,封禅于泰山,乃得壮观天地,光耀华夏。”
或云:“太宗皇帝封禅之际,虽有祥云甘露之异,然皆不足以奇。惟我圣主之封禅也,足以为天下万世之大观也。”
起居注记载:
太宗皇帝既封禅于泰山,天下皆称颂其德。是时,皇帝登坛受命于天,下临万方,祥云起于东南,甘露降于西北,天地异象,人皆惊骇。皇帝乃谓群臣曰:“朕闻封禅者,自古贤明之君,非有德者不能行。今朕封禅,天降祥瑞,岂非上天之意,以彰朕之德乎?”
中书令褚遂良进曰:“陛下之德,比隆三代,承天之宠,万方景仰。今封禅而得祥云甘露之异,实为上天之嘉许。然古人云:‘天意难测。’此虽为祥瑞之象,然亦不可骄矜自满,宜益加谦逊,以答上天之宠。”
帝纳其言,乃谓群臣曰:“朕思封禅者,非但彰朕之德,亦以示天下之治。自今而后,当法古人之嘉言懿行,以承天意。”遂还宫于长安,而封禅之事,自此成一代之盛典矣。
史臣谨记曰:“太宗皇帝封禅之际,得天地异象之助,益见其德之高峻。自此而后,皇帝法古人之嘉言懿行,以承天意,天下皆称颂之。”
在封禅大典的余韵中,太宗皇帝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江面已经结冰,他无法如预期般启程返回长安。这次的太宗乘坐的是长安号,而江水的冰冻状态让这艘船无法前行。
在封禅大典的那一刻,整个齐鲁大地被那惊天的天地异象所震撼。漫天的祥云如锦簇般绚烂,显现出非同凡响的壮观景象。而从天而降的甘露,如珍珠般晶莹剔透,更增添了这一刻的神圣与庄重。
随着封禅的进行,太宗皇帝的声望如同泰山般崛起,且比泰山更高,比大海更深。他的名字在齐鲁大地上被人们口口相传,赞颂不已。人们纷纷前来觐见,表达对太宗皇帝的敬仰和崇拜。大儒们更是争先恐后地请求与太宗皇帝见面,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教诲和指导。
儒家思想在齐鲁大地上的影响深远,而太宗皇帝的出现,让儒家学者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认为太宗皇帝是圣人的化身,是上天派来拯救万民的使者。太宗皇帝的智慧和英明让他们深感敬佩,他们纷纷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秘诀。太宗皇帝对儒家的尊重和发扬也让儒家学者们倍感欣慰。他提倡孝道,推崇礼仪,鼓励人们勤学苦读,这些都与儒家的教义息息相关。
当唐太宗李世民初次登上皇帝宝座时,他并没有得到这种崇高的待遇。在儒家的观念中,他的继位方式并不正统,因为他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兄弟,才夺得了皇位。这种行为在儒家看来是违背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儒家对李世民的第一印象是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