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兼收并蓄(1 / 3)
“没有肥的?不可能吧?”
吴垒不解“我去过香江,吃的叉烧也都是有瘦有肥的啊?”
“对啊!现在的叉烧的确有肥叉有瘦叉,我也喜欢吃肥的。”
李逸关了火,拿过钢丝球,把燎得黢黑的猪头放进了池子里,擦洗了起来,一边解释“在粤式烧味里,无皮无骨的叫叉烧,有皮有骨的叫烧肉,无皮有骨的叫烧排。
以前的叉烧,其实是叫插烧,两肋插刀的插。
意思是把肉插在铁叉上,由厨师手持伸入烘炉中或炭火上,精心控制火候而烧制。
这种做法,是宫廷或官家的制作模式,就像是《红楼梦》里用烤鹿肉来描述贾家的富贵一样,普通人家里是烧不起那么多炭来烤肉的。”
象牙山六人组看到李逸清洗猪头,也都过来搭手帮忙了。
听到李逸的描述,杨树林笑道“说白了就是烤肉呗?”
“这么说也差不多。”
李逸笑了笑,才继续说道“其实叉烧进入粤菜食谱里的历史并不算长,差不多就是在道光二十年左右,才开始在羊城兴起的。”
听到他一口叫出年份,一旁的文淞听得惊讶“你咋知道是道光二十年兴起的?”
“书上都有。”
李逸笑道“叉烧的发展,其实是和烧鹅技术息息相关的。
烧腊行里有一句话,叫头炉烧鹅,尾炉叉烧,叉烧一般是在烧鹅后面烤出来的。
所以,想判断叉烧是什么时候兴起,看看粤式烧鹅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就知道了。
粤式烧鹅的技术,是源自于金陵的宫廷名菜手摝烧鸭。
在南宋末年,建康府的御厨跟着宋帝赵昺的抗元大军来到粤省新会。
后来因为崖门海战失败,所以御厨散居在了新会各处,烧鸭的技术就在新会流传开了。
新会当地养鹅比较多,所以后来就改良成了烧鹅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