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时评(下)(2 / 3)
所谓入主,看似占据大义,但失晾德。
在吾看来,与之名声不配,或以为耻耳!”
徐征之言,庐舍为之一静。此言非常犀利,竟以道德束之,让常人难以反驳。
当下之于下,因益州之变故。无论市井,世家门阀之内,少于刘釜之批评,多于刘璋之感叹。
因果很简单,即是旁人设身处地,处在刘釜的位子上,同样会这么做。
很少人会往道德方向,向刘釜提出批评。
缘由同样清楚,从刘釜接南下流民,同士氏合作,安置于交州,移民于南中安家开始;从刘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为防犍为之疾疫,安疫区百姓,同刘璋之防范对比开始……一件件事下,其已站在德孝道义制高点上。
如此人物,独领风骚,又怎会做出谋夺同族基业之事?
益州之主,有德贤者居之,在刘璋失势望后,益州人,即是益州外之人,即是刘釜被逼无奈,进而接受,于此看去,正合乎人心,并无不妥。
于过去十多日内,见益州人归心于刘釜,许多荆州士人,颍川士人,或感念刘表之德不匹位,庸碌无为,或以曹操有仇隙,选择入蜀投奔者不再少数。
现在士人徐征专注到此间微的道德瑕疵,进而议起,也算是点燃了刘釜入主益州“正义性”之讨论。
常人无不陷入沉思之中,或在深究徐征所言之道理,或在沉思以做反驳。
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一群德高望重的名士,自持身份,未当先开口,多含笑望向庐舍内其他士子,内中不乏各家子嗣和得意弟子。
关于此间事,今岁正月,庞统与诸葛亮等友人相聚于诸葛庐舍时,其实已经将来的益州大势,做过整体推演,事设兵事、政务、道德、正义多方面。
亦算是自去岁年末,于友人诸葛亮成婚一年后,其表露想往蜀内踏入刘釜帐下后的一种相助。
至于庞统为何没有跟随诸葛亮入南中,一则他同刘釜不算熟悉,只是前番刘釜书信有与之交往,信件中表露出与之敬仰,并有过相邀;二则庞统自觉才华超群,刘釜手下当有诸葛亮、法正这等人物,他若是再行加入,得到重用的可能性很低,故迟迟不决。
便是昨日间,石韬、孟建诸友表现出入蜀,与友孔明共事之想法,庞统也未曾赞同。
滔滔下大势,其同有兴汉之志,难道只能事于刘釜帐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