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皇叔茅屋请武侯,儒生雪夜访墨者(1 / 3)
天地相行生人间,人间有人写故事。
张巡第一次拜见墨升是在他入城后的第四天,这一天是正月十九,上元节的花灯还有零星几盏,挂在半黑的夜色里,跟天上的银台遥相传情,映在青石街上,颇有雅意。
睢阳城虽然风雨欲来,但是百姓还不知内情,只晓得整个城池人马喧嚣,各色工匠往来,又加之上元节的喜庆,比起平常,很是急迫热闹。张巡进城四天了,每天都是忙各种事物,今日白天,他又去查看了内城百姓安置,早饭让妾室特意准备了很多,硬撑着吃完,带了些干粮和水,穿上铠甲,跟许太守约好了去内城,检查城中百姓的状况,忙到了晚间方才踏雪而归。至于墨升这个人,许远特意在第二日的晚间向张巡提起,张巡熟读诗书,对于墨家学说也是知道一些,听闻当下就有一个自称帮忙守城的墨者,也是慎重起来,二人交谈了很久,决定由张巡亲自走一趟。
回到营房住所,张巡吃过妾室准备的晚饭,又吩咐妾室做了几道拿手的小菜,吃喝完毕后,特意梳洗整理,他按着白天问好的地址,提着一个三层漆器食盒,装好小菜提了一壶酒,点了一盏巡夜的纱灯,独自一人向着墨升的住所走去。当年昭烈帝三顾茅庐请得武侯出山三分天下,自己今夜踏雪访贤,希望也能有所收获。
前些天下了一场雪,睢阳城被裹了一层棉,许远命人将主干道上的雪扫到了两侧墙角,百姓有样学样,也把各个巷道门口扫了个干净。细长的月弯发出清冷的微光,映在洁白的冰雪上,愈发冷清。
墨升的住所很好找,辨识度极高,张巡隔了老远便看到了。因为无论你视力再不好,总会在一堆高墙大院里,被那个低矮破烂的茅屋引去目光。是的,墨升住在一间四面漏风的茅屋里,雪穿过塌了半边的屋顶,洒满了半个地面,另外没有落雪的半面,就是墨升的起居室。
一张破桌,一条破凳,一筐破书,一把破剑,一件破甲,一方破瓮,一堆破被褥,一个铺着厚厚干草的破马槽,这就是墨升的宅子,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破桌上点着一盏老旧却难掩精致的官家油灯,毕竟烂屋好找,烂桌好配,可真正要拿来用的小物件,在豪奢了百年的许家,想找出能搭配茅屋破旧风骨的茶碗灯盏,还是颇费了许远一番工夫。墨升也没那么讲究,住进来后挑选了几件必需品,其他的东西都让军士带回了许家。此时的墨升,正坐在破凳上读书,破桌上放着一本线装的蓝皮书,他右手握着一根细长条状的黑色异物,听着外面传来的脚步声,抬起头看向了来路的方向。
张巡是知道墨家的,毕竟儒墨之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本人对墨家的一些规矩虽不能知之甚祥,但也是略有耳闻,再加上来时许远的叮咛,他对这个恪守祖训的墨升还是颇为敬重。
墨家的先祖墨翟是一个顶了不起的圣人,能位列“天下十豪”的自然没有浪得虚名之辈。可是圣人也有不满,虽然墨子学识渊博,气冲斗牛,受万众敬仰,可他的一些要求,对于其他学派的学者来说,就有点匪夷所思,莫名其妙了,其中一些人不乏暗中称此为一种怪癖,说他们墨者是惺惺作态,博人眼球。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这是墨家对门人的要求,墨子本身虽是贵族出身,但他体恤百姓劳苦,学成之后多活动于下层贫农和手工业阶层,再加上当时上层社会奢靡铺张之风盛行。
上人做派人上人,下人苟且人下人。
墨子觉得百姓不该为贵族阶层的穷奢而辛劳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几十辈子的人都在被无情剥削,他因此提出了节用的思想,他们墨者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为准则,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作服饰,至于住所,能做到“旁可御风寒,上可御雨雪,中可别男女”即可,睡马槽便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规矩,他期望通过这种行为来感化那些“上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日夜不停的操作,增加国家和百姓的财富。可是初衷是好,收效却是甚微,毕竟吃惯了血肉的人是怎么也咽不下糟糠的,毕竟不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都有君子气度国士之风。
张巡看着墨升坐在破屋里,身穿着他们儒门“君子不以绀緅饰”的“绀緅之衣”便开始有些头疼,知道儒墨之争厉害,想不到就连最普通不过的穿衣,竟也是如此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