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博弈(下)(1 / 2)
如此,太子那边,得到大部分消息,肯定都是长孙无忌想要他得到的。哪怕是长孙无忌某些事情做错了,也能让太子辗转得知,他那样做是有自己的苦衷,而绝非以权谋私。
“先前你们两个没来之前,老夫正跟柳侍郎说燕然大都护府的事情。”向褚遂良和崔敦礼两个介绍过自己重视柳奭的原因,长孙无忌喝了口茶,继续缓缓说道,“李素立在燕然大都护任上的所作所为,的确有负圣恩。老夫其实早已了解,只是为了顾全大局,认为对此人的处置不宜过于大张旗鼓。否则,很容易让局外人产生误会,以为朝廷的政策朝令夕改。也有损于陛下、太子和朝廷的形象。”
“太师此言甚是!”褚遂良闻听,立刻点头回应,“褚某一直以为,中原为主干,塞外为枝叶。枝叶再强,也强不过主干。所以对于塞外各族,定要使其畏威怀德,才能长治久安。而眼下,大唐兵马所向披靡,所以,对四夷应该以怀柔为主,以安齐心。李素立在大局上,做得其实没错。只是管不住身边的人和族中晚辈,才让把燕然大都护府的事情弄成了一团糟。”
李素立当初出任燕然大都护,就是他的举荐。此番他仓促结束守孝返回朝堂,也是因为得知李素立捅了篓子。所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褚遂良都认为长孙无忌刚才的话,是老成谋国之见,绝对没有半点儿不妥当之处。
“太师,中书令,二位可能还有所不知。”崔敦礼的反应,却稍稍慢了半拍。待褚遂良说完了自己的观点,才犹豫着提醒,“太子在正月初三,曾经用五百里加急,给高侃那边发了一份敕谕!”
“中旨,没经中书门下省?”褚遂良立刻坐直了身体,满脸警惕。
除非跟长孙无忌这边意见起了重大冲突,否则,太子根本没必要绕过中书门下省,去直接联系高侃。而太子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发敕谕给高侃,最大的可能只有两种,第一,对高侃出兵讨伐车鼻可汗的进度不满。第二,燕然大都护府的真实情况,有一部分已经落到了他耳朵里。
无论是其中哪一个,最终都跟李素立脱不开关系。而李素立在燕然大都护任上做的事情,虽然大方向与朝廷的怀柔政策一致,细节上,却未必经得起查。
“登善不必如此紧张!”将褚遂良的反应全都看在了眼里,长孙无忌笑了笑,轻轻摆手,“此事,老夫在信使出发的当天晚上,就已经知道了。而据老夫了解,新任燕然大都护高侃,行事素来谨慎。断然不会因为监国太子给他发了一份敕谕,就忘乎所以。”
“太师说的是,下官刚才急躁了。”褚遂良的心脏处,顿时感觉一轻,拱了拱手,坦然承认错误。
“登善也是由于连日车马劳顿,才导致如此!”长孙无忌摆了下手,笑着安慰。“不过……”
稍稍给了褚遂良一点缓冲时间,他换成商量的口吻补充,“不过既然太子发了敕谕,无论高侃如何回应,咱们三个,最终肯定都需要给太子一个交代。所以,李素立出任绵州刺史之事,就不要再有什么变化了。他在任上之时,为了筹措战马,给几家豪商都行了方便。休沐结束之后,登善不妨安排底下人去催一下,问李素立借给他们的钱财,什么时候能够归还。”
登善事褚遂良的表字,以他的家学渊源和为官经验,岂能不明白长孙无忌是什么意思?然而,他却沉吟再三,才叹息着回应,“向西用兵,向北安抚,乃是朝廷执行了多年的大政。李素立兢兢业业驻守边塞多年,到老来却要去绵州那种湿热之地受苦,落在外人眼里,恐怕会觉得太子对老臣过于刻薄。至于李素立任上出的那些纰漏,俗话说,人皆有私,总计不过才几千吊钱的事情,还未必尽数都落到他自己之手,现在贸然命令他吐出来,未免……”(注:褚遂良是千古名臣,但是在自律方面很差,“人皆有私”是他应付李治的原话。)
“蜀中乃天府之国,哪有你说的那么苦?”长孙无忌看了他一眼,沉声打断,“况且他又不是以待罪之身去的那里,早晚都能调往别处。而如果登善非要一味地维护他,万一最后惊扰了陛下出面,你和老夫固然尴尬,他李素立恐怕连绵州都去不得,直接改道去了广州。”(注:唐代天气远比现在热,广州一带是有名的烟瘴之地。)
“朝廷制度,圣旨和敕谕需要经过中书门下省附署,才有效。监国太子动辄发中旨出去,早晚会引出乱子。”褚遂良心中仍旧不服气,却知道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不能闹到李世民面前,只好将矛头转向监国太子的行为是否合乎规矩。
“一码归一码!”长孙无忌又笑了笑,低声回应,“趁着休沐,你安排人去把李素立的事情收个尾。待休沐过后上朝,老夫肯定会安排人,直言进谏,维护朝廷制度。以免太子尝到甜头,将绕过中书门下省发中旨,当作处理国事的捷径。”
“是啊,善立,我等虽然受托辅政,却终究不能事事都替太子做主。更不能为了区区一个李素立,就跟太子那边闹出什么误会。”崔敦礼比褚遂良胆子小,也跟李素立没太深的交往,换了个角度,低声劝告。“况且,人皆有私不假,君子行事,却要有度。崔某原来不知,最近接连处理高侃那边发过来讨要粮草辎重的文书,才发现李素立的吃相,实在有点儿过于难看。”
“嗯——”褚遂良仍旧不甘心,却知道有关如何处置李素立的决定,已经无法挽回,只能缓缓点头,“也罢,褚当初识人不明,这次,就自己去收了尾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