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 / 2)
听闻孙夫子的调侃,姜澈诙谐地回应说:“学生在诗词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点成绩,不过是站在了前辈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更广阔。”
“曾经听闻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用在我身上就很贴切。我就像是一个在水边玩耍的总角孩童,偶尔从地上捡到一块漂亮的贝壳,便兴奋不已,但是面对着文道的广阔海洋,我仍旧是一无所知。”
众人又一次发笑,姜澈的回答确实很巧妙,既保持谦虚又挺幽默。任何人听后也不好意思鸡蛋里挑骨头。
孙夫子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夸赞姜澈:“不错,‘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这一比喻用的甚是贴切,才高而不又自傲,殊为难得。”
经过姜澈和孙夫子的一番交谈,课堂的氛围也随之成功鼓动起来。
孙夫子见到学生情绪已经被成功调动,则是言归正传,开始讲授起今天课上的内容。
“有个事实讲出来也不怕大家笑,尽管老夫研究诗词几十年,但受限于自身资质,从未写出过一首七彩诗作。自身水平有限,还要来教大家如何写诗,实在有些汗颜。”
“不过,老夫我潜心研究诗词理论这方面内容数十年,还是取得了一些浅薄的见识,正好分享给在坐的各位。”
当然没有学生会取笑孙亭和,他老人家是没写出过七彩诗,但是不是谁都有姜澈的本事,多少人努力一辈子连五彩诗也写不出,仅凭这一点,他就超过了大部分人。
而且孙夫子在理论研究这一块成果丰硕,想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理论并不比写诗容易。若是以后孙亭和能将自己研究的理论完善、推广,有资格冲击大儒的位置。
孙夫子展开内容侃侃而谈:“孔圣及其众多弟子曾采集三百多篇诗歌,合编为《诗三百》,里面包括的内容想必大家早已烂熟于胸,老夫就不再赘言。”
“大家要知道的是,谈到诗论,就不能不首先提起诗序。”
“《吕氏春秋·音初》云:‘禹行功,见涂山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南,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这段话中的‘歌曰’以前,便是具有实在意义的《候人歌》序。若《候人歌》被编进诗三百,那么这一段文字当成为《诗序》所本。”
“诗论与诗序的传承应当看做两条并列而行的线,弄明白这两条线后,写诗才能做到立意必有受之于先师者。我教授的诗论课程,主要就是探讨诗的内涵、韵律、节奏和格律等特征。”“我首先要强调的是……”
讲台下的学生们一边认真聆听孙亭和的讲解,一边动笔在纸上把关键的内容记录下来,众人沉浸在了课堂之中。写诗的天赋和灵感决定上限,但是理论知识能提升下限,大家即使摸不到上限,也愿意在下限上功夫。
这节课姜澈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对孙夫子的理论多有感触。必须要承认,这位老先生确实是有真材实料傍身的,怪不得能主持这么重要的课程。
大家全神贯注之时,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过去了。还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学生们听到鸣锣三声,才忽然意识到上午的这节课程已经到了散学时间。
诸位新生们在国子监的第一堂课,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