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与诸人论仁 张子施教化(1 / 3)
“钦仲和思潜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两位对于荀子怎么看?”
“学博思深!”
“足冠群儒。”
张谦点点头,又问道:“荀子游玩秦国之时,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曾请教过荀子对秦国的感受,荀子是怎么回答的?”
“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
“没错,上下通明,一切井然有序,这样才能保证百姓的利益,而这也是上位者的仁义所在。”
“可是,先生,后来秦国一统下,百姓反而过的更加水深火热,始皇帝一死,暴秦二世而亡,这又是为什么呢?”尹默再问道。
“同样是因为仁义,因为秦国所谓的一统六国,只是军事上的占有,六国百姓未曾感悟到秦国所带来的仁义,反而让他们过的更加水深火热。而秦灭六国,对于关中百姓来,他们也未曾享受到其中的利益,反而因为南征百越,北筑长城开启了新一轮的折磨。”
张谦的话带给李撰和尹默一阵深思,而他自己也在思考郑
暴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可不仅仅只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在皇帝一人而导致法制破坏才是其中的关键。
若不是始皇帝贪婪之心过重,哪怕六国皆反,秦国也可以退居关中等待新一轮的东出。
可是关中百姓没有得到战前允诺的好处,所以刘邦叩关之时,一向“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老秦人居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那按照先生的意思,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该如何办呢?”李撰问道。
“任何事情都应该结合实情来看,所以一时之间我也想不到好的办法,但归根结底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张谦心中倒是有不少想法,只是有的过于马行空,有的更需要技术支持,现在流落山野民间,倒是没有一一出来。
李撰没有因此看不起张谦,反而点头道:“或许这就是圣人提出了仁义的观点,却没有给出实际措施的原因。”
“先生今日所谓‘百姓之利,即上位者之义’,让我与钦仲深有所悟,愿拜先生为师。”尹
默恭敬的执起淋子礼。
李撰同样起身,恭敬一礼。
张谦也起身还了一礼,“我等探讨学问,互有所学,请不拘俗礼。”
“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