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罪己诏(2 / 3)
“今上欲伐辽东,乃国朝为雪耻复土而战,兴正义之师讨伐,人人自当竭力,陛下圣明之君,何有过错可言?”
“且罪己之诏空损皇威,难言不会动摇国本,又未必能收实效。还愿陛下三思,勿以一时之悔而忽长远之计。”
从古至今,对于皇帝本人来说,罪己诏就是一把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双刃剑。
在世人眼中,皇帝是不能有错的,但凡朝廷出了问题,永远都是下面的大臣蒙蔽圣听,皇帝永远是英明神武的。
就连岳飞被冤死,千百年来也只是咒骂秦桧,却没几人去骂赵构,可想而知,在封建王权治下,皇帝是个什么样的地位。
说白了,在普罗大众看来,皇帝与其说是个人,倒不如说是个神。
神是不能有错的,神也不会有错,错的都是别人。
一旦皇帝下了罪己诏,便等于是自己走下了神坛,向世人承认自己是个人,也会犯错,这自然会让人质疑皇帝本人的能力。
可是另一方面,若是在下诏后及时出台各项政策,弥补过去自己的过失,反而会让皇帝的风评得到大大的一次加强,朝廷也会重新引得百姓拥护爱戴,极大缓解社会矛盾。
若是只管下诏却迟迟不见有动作,便会让人对皇帝和朝廷彻底失去信任,反而会加剧社会动荡。
总之,罪己诏一下,最终是歌功颂德还是受人唾骂,全看皇帝自己有没有改革的信心与决心,彻底没了摆烂的退路。
可惜的是,华夏几千年历史上,下过罪己诏的皇帝不少,但真正能在下诏后立即着手改革的,并且取得效果的,也就只有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个耳熟能详的皇帝。
多数人只是流于表面,草草应付了事,毫无悔改的决心可言。
但永安帝明显不是这样的人。
哪怕水溶与众人苦苦哀求,他依旧坚持己见。
“卿之所言,朕都明白,然伐辽一事,糜耗钱粮无数,百姓本就苦楚不堪,此回定然雪上加霜,若不发诏,朕何以面对天下百姓,此诏非发不可,尔等莫要多言。”
然而众人依旧不肯放弃,三求四告请永安帝收回成命。
在一片哭诉之中,却猛然响起了一道不和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