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疫苗的研制(1 / 3)
[1951年,顾方舟作为我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派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老师是苏联脑炎病毒专家列夫科维奇教授。
1955年,历经4年的学习,顾方舟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选择回国。
换句话,脊髓灰质炎爆发的那一年,正是顾方舟刚刚回国的那一年。
他一回国,就接手了这烫手山芋,且必须要快,当时每年有一两千万新生儿,早一研究出疫苗,就能早一挽救更多的孩子。
他们要快点确定研究方向,快点做出选择。
在当时,国际上存在“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
死疫苗是比较成熟的路线,也是丑国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方法。
但要打三针,每针几十块钱,过一段时间还要补打第四针。要让中国新生儿都能安全注射疫苗,还需要培养专业的队伍。
最重要的是,以当时的国力并非易事。
而活疫苗的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苏联掌握这项技术,但因为刚刚发明,药效如何、不良反应有多大,都是未知数。
究竟选择哪一条技术路线,没有人能解答。
1958年,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初,顾方舟及另外三名同事只能再次出国,去苏联学习活疫苗技术。
归来后,顾方舟顶住压力,建议当时的卫生部摒弃风险低但是成本高的“灭活疫苗”的模式,采用风险稍高但是成本低的“减毒活疫苗”模式。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也许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呢?
但顾方舟认为,但时间不等人,只有走活疫苗路线,才能消灭我国的脊髓灰质炎。
这并不是不过脑子的选择,而是顾方舟深思熟虑下做出的决定。
也许不会有人想到,他们当时研究疫苗的时候,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顾方舟回忆:“那时候我们没有房子,住都没地方住,真是太艰苦了,可是大家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勒紧了裤带,咬紧了牙关干。”
他亲自带人挖洞、建房,在距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昆明西山,顾建立了医学生物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