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起义5(1 / 4)
[虽然发生在凤翔宴会上的故事很感人,但大唐倾颓至此,不是靠着感人就能盘活的。
虽然郑畋的凤翔军誓死不降,可当时长安周边的其他藩镇都接受了招降--事情都到了这一步,谁坐上皇位他们也无所谓了,反正只要自己手里有兵有钱就好。
而逃到蜀中的唐廷政府,在收到郑畋的血书后,也终于意识到了局面败坏成什么样子了。他们痛定思痛,下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放给藩镇人事权。
自唐玄宗后期,中央财政就压力颇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选择将赋税分段截流、运输,靠着永济渠和通济渠,既能减少运输成本,又能分摊财政压力。即--直接把部分赋税留给地方。
其实这个做法在我们现代看来不算错,因为从明清到现在我们都是这样搞得。但唐朝是有边镇节度使的。
既有兵权又有财权,边镇就成了事实上的藩镇。
尤其安史之乱后,皇权式微,藩镇肆无忌惮的截扣赋税,强干弱枝变成了强枝弱干,中央朝廷得在藩镇嘴里讨吃的。
要不是后来中央建立了看似强大的神策军威慑地方,我估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苟不到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又是安史之乱!”李世民气的牙根儿痒痒,到底是哪个好大儿的后代做出这种事情!
大明宫,李隆基刚打了一个酒嗝,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杨贵妃关切的问:“陛下,怎么了,可是身体不适?”
李隆基有些茫然的说:“爱妃,朕总觉得有人在骂朕。”
杨贵妃嫣然一笑:“陛下多虑了,陛下如此英明神武,怎么会有人骂您呢?这安史之乱又不是您弄出来的。”
没错,李隆基又喝了一口酒压压惊,后世史书一定会夸赞他是一位明君。
[而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被大齐政权给刺激到了,蜀中唐廷直接使出了一记“两败俱伤”,唐僖宗拜郑畋为宰相,让他兼任京城四面诸君行营都统,还昭告天下藩镇,许他们自行任命官员,便宜行事,讨伐巢贼。]
秦始皇终于平静了下来,坐回了殿上主位,摇摇头:“真是糊涂,如此一来,那藩镇俨然一方诸侯,天下岂不重现春秋故事?”
扶苏在一旁道:“如此危机时刻,就算是虎狼之药也得试试,当周天子总比变成亡国之君好吧?”
“东周时的周天子尚有周礼制约诸侯,即便如此,春秋时冒犯周天子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你觉得这小唐帝能坚持到几时?”
“刚刚不是说了那大唐的太宗皇帝嘛,也是荫泽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