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让出生意(1 / 3)
都乡的乡蔷夫季盐年纪与石通相仿,但身体比他差得多。他熟于农事,原来也是官吏,秦军来后让他做了这个职位。但现在除了农官必须要做的那些事,季盐已经很少出门了,所以看到他上门,韩川就以为是自己家田地出了什么问题,有点紧张地迎出来。
季盐也不寒暄,问他说最近传言,他在家种了孩子拿回来的野果子,有没有这回事?这话本来就是韩川故意传出去的,当下笑着应是。季盐板着脸道:“你地里的宿麦,上点心,别在不相干的事上耽搁。”
“季老放心,宿麦我亲自盯着追肥除草,一点不敢大意的。”韩川笑着应道。
经过一冬寒冷大雪,他地里的麦子生机勃勃地长了起来,除了都乡已经开始跟他学的人家之外,外乡的农官都惊掉了一地大牙。就算不识字的农夫都知道其中的意义,更不用说他们这些专职的农官了。
现在这些农官比韩川自己还上心,季盐不但嘱咐他不要分心,那日到地里看过,见众人散去,还特意向他透露,如果他培育的麦种也有去年水稻那般收成,他季盐年纪大了,虽不能升职,却八成能升爵。而他年老退下后的乡蔷夫之职,田蔷夫陶与已经透露风声,愿意推荐韩川出任。
季盐自己有子孙要照顾,但这件事他并不打算从中作梗,反而有意结交韩川,好攀个交情,以后子孙也有个能走的门路。
千言万语,无非是叫他不要不务正业,定要好好看顾他的良种宿麦。
这用了良种的宿麦收成尚不可知,今年韩川用筒车引水,将原本不利种麦的旱田都种上了麦。虽说要更辛苦些,连石兴分到的那个隶臣都给了他用,但一季麦、一季稻或粟,平白多出一季收成,这在重农耕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功劳,这些农官们哪个不知。可惜这是去年就报上去的事情,岁末考功时也分不到他们头上,只看这韩川育的良种今年是什么结果了。
陶与甚至将官中的隶臣都派了一个过来,听韩川的指派,这也让韩川更加轻松,可以忙自己的事了。
他比这些农官知道得多。家传的书里记载过一件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六月收的麦,显然是去年秋日所种的宿麦。然而早在春秋之时晋国就有的宿麦,他们楚国至今也没人种,大概不仅是传播慢的缘故。
韩川看了很久的天书,认为宿麦在此时的好处,无非是种植时间长、收成比春季种植时稍好。但这一点稍好的产量并不足以推动它的推广。
除了麦饭真的难吃之外,可能是因为地力不够吧,春种秋收的作物收上去的,土地就不足以再承载一季粮食。
楚地本来就适合种稻,稻脱粒之后收成不如麦,但米饭比麦饭好吃,谁愿意耗费地力损了稻收去保麦收呢。粟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今粟是主食,北方不怎么种稻,以粟为主,更不会牺牲粟的收成去种麦了。
所以田官们关注的宿麦,其实在韩川眼中不及堆肥的作用。只有用堆肥补足地力,才能一年两收,真正多出一季收成。
咸阳的治粟内史应该比淮阴的农官见识广,不必等良种的结果,今年麦收验证无误,他应该就有赏赐发来。
而等收上麦,他要试试天书上的食谱,让这麦变得能入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