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去而复返(2 / 7)
现如今,面对着报纸广播铺天盖地的宣传浪潮,许多人都是忍不住的开始怀疑,国府真的能坚持三个月吗?
国府内部的主和派势力也是出现了昂扬上涨的势头,极力劝阻校长阁下的战争意图。
身处这场舆论洪流之中的路锋有些明白过来,为什么淞沪会战会打的如此凄惨,打的如此决绝。
因为淞沪会战关乎到的,早已不是什么常规的战术战略层面问题了,而是中国人的颜面、中华民族的一口气。
这口气上来了,中国人才能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不然,一个泱泱大国,却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被人家给覆灭掉,那就真的是把中华民族的颜面都给丢光了。
日本人说三个月灭亡中国,我们就必须要打破他们的这个妄言。
三个月,别说灭亡中国了,我们要让他们连首府的城墙都看不到。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国府的军队才会死死的钉在淞沪一带,用无以计数的生命来铸就起了一道血肉长城。
后世有一种很普遍的想法,那就是国府在淞沪会战的投入太大,将中央军精锐几乎尽数葬送。若是能提前保留些精锐火种的话,后期的抗战或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之类的。
然而真正身临其境之后,才能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首先,面对强大的日军,哪怕是国府的主战派都是不报有必胜的信心的,更多的还是将希望寄托于国际干涉。
在这种劣势局面下,国府的选择只有奋力一搏而已,若是到了这种紧要关头还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而是想着保留实力的话,那迎接国府的就只有失败这一个下场。
再说了,真要有所保留的话,哪些人该留下?哪些人该去送死呢?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要有一个人向后退了,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往后退。
好不容易鼓舞起来的军心士气也会彻底崩溃。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里的“人”不单纯指人口,更多的是指人心。
人心向背,足以左右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