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劝说(2 / 5)
回到安定城,于洪飞很快就忙碌起来。
随着势力的不断发展,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府衙系统的复夏军内部已经积攒了大量的政务需要一一解决,再将所有事物都交由孙伏伽和一众六司佐吏们已经行不通了。
主要还是内政人才的缺乏,如孙伏伽这般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仅有他一人,基层人才也严重不足。
得益于前世所积累的广博见识和基础知识,于洪飞虽是在某些具体事务上没有孙伏伽等人精通,可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效率却明显超出了他们许多。
为了解决基层人才不足的问题,于洪飞还特意向孙伏伽提出了举办扫盲培训班的想法。
对此,孙伏伽是强烈反对的。
办扫盲培训班这种事在后世很好理解,可于古人而言却是新鲜事物。
古人倒也不是没人想到过这种方式,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识字率太低,想要让普通人来上这种培训班代价太大,统治阶层根本不会做这种耗时又耗力的事情。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招现成的读书人。
再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的士族、门阀、文人阶层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才铸就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封建社会的愚民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管控天下百姓。
若是按照于洪飞所提出来的在复夏军治下大规模举行人才培训班,势必会造成治下百姓的认知水平大幅上涨,民智的开启反而会大大增加征服的管理难度。
在没有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有助于官府统治天下的科举制度出台以前,盲目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和成才率反而是坏事。
而且,以复夏军现有的人才数量,也不足以支撑军府这么做。
经过一番商讨后,于洪飞最终选择了一个择中的办法。
那就是开小灶,举办规模小一些的人才培训班。
凡复夏军军府的官员和佐吏,每月都必须定期抽出一定量的时间来集中参加培训,培训的老师则由孙伏伽等有识之士担任,培训时间主要选在不耽误白天工作的晚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