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濮阳之变(1 / 3)
徐勣调度起军队来,已经自成一套,带领大军劫掠如火,干劲十足。将太平贼般背水三军打得溃不成军。
除掉斩首逃亡和的士兵,数万大军,徐勣招降的兵力和人口,就有就占了1/3,可称史诗大捷。
在这种天崩之局下,黄巾军各个维度都不占优。将错就错,有败家的赌徒般,糟蹋的是自己的形象。
这背水列阵,不是谁都能玩的,在萧骏以身作则的要求下,徐勣的军纪,从始至终都保持在正常水平。
信誉过关,即使吞了不少黄巾军,也没有出现消化不良的反噬,这是好事,也是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
对于城内的防布情况,徐勣通过审问,加上一些人的提供与打探,也定下了攻城策略。
一半的军队用于围城主持防备,另外一半去收集材料,伐木造器。
之前萧骏用大将军何进的威势,配上听风、丐帮等诸多人手,四处救人,发了不少人情,交了不少朋友。
通过多方举荐,给萧骏送来了不少江湖豪杰,精英弟子。其中最杰出的莫过于刘馥、陈元康二人。
前者是东汉本地人,后来带资投靠了曹操,未来的扬州刺史,不仅业绩出色,而且会水利、更能屯田安民。
在史书中他跟梁习、贾逵、张既等人同列一传。陈寿提笔评价他们,“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
一生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合肥城的修建,把城修的是固若金汤,挡住了孙权数次进攻,五次战斗全部折戟,铩羽而归。
刘馥在此处的眼光,在国防的贡献。不下于修筑晋阳城的董安于,修缮玉壁的王思政……等人。
这陈元康,是高欢后来的重要谋士幕僚,也是留给其儿高澄众臣之一,侯景反叛时,多有谋划之功。
后在与高澄密谋代魏,商议百官名单时,遇刺身亡,连肠子都流了出来,还不忘写一封绝笔家书,安排后事。
如当年来歙故事!
高欢病重之际,对高澄长叹道:“邙山之战,不用陈元康之言,留大患给你。以此为恨,我死不瞑目。”
这二人出身各不相同,一个在江淮,另一个在河北。前者非大族出身,一身能力全靠挂名听课自学成才,思路清晰,擅长文史谋略。
这刘馥成了墨家的外门子弟,通过各方举荐,萧骏找到他的动向,人才多多益善,直接拉了过来。
每个人安排职务的时候,陈元康负责军中调协,刘馥既然是墨家弟子出身,攻城拔寨之法也有涉猎。
指挥匠人们打造工程器械,在专人的指点下,工作效率直接翻了数倍,徐勣大喜过望,给二人发了不少赏赐,作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