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亲儿子驾到(1 / 3)
古时科举考试虽然一度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糟粕,八股文更被斥束缚禁锢自由思想的毒瘤,但这些都是明清时代才变得泛滥起来,在大焱,科举制度确实是最适合当时政治环境的一项抡才制度。
大焱的科举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九经、五经、三史、明经、明法等科别,类似于后世的分科高考。
诸如三史,考的是《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相当于后世的历史专科考试,明法则是法学考试。
当然了,这些都属于旁枝末节,士子们其实最看重的还是进士和明经两科,两大科之中,又以进士为最,报考人数也是最多,最受欢迎。
因为中了进士之后,仕途将一片坦途,一路清流,几十年的打熬之后,往往能够宣麻拜相,也就是说考进士是当总理的必经之路。
至于其他小类别的科举,即使考中了,也只能当个相关专业的业务官,很难真正手握大权。
除此这些常科考试之外,还有官家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如果说进士和明经科是百里挑一,那么制科考试便堪称万里挑一,难度更大,经过了选拔之后,前途更是不可限量,大焱史上许多名臣,都是从制科考试出来的。
除了这些,还有专门为有官人准备的别头试,难度要小一些,但也能够让那些已经有官身却因为没有进士出身而得不到大前途的官员,获得科举考试的出身。
总而言之,大焱的科举制度为文人学子提供了一条终南捷径,但这条捷径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不可谓不激烈,想要东华门唱名,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陈公望乃进士出身,但在官场蹉跎半生,碌碌无为,也只能走学究大儒的路线,但苦心栽培的儿子陈继儒却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未丁忧之前已经判从六品的江宁府少尹,可谓青云直上。
江宁也就是后世的南京,而大焱此时的南京却是宋州,大概是后世的河南商丘。
在大焱,只有首都汴京、诸如洛阳这样的陪都,以及江宁这样的一些要紧之地,才会设“府”。
江宁乃江南重镇,辖江南东路各地,又是繁华大城,是故设了江宁府,江宁府少尹这个职位,毫无疑问是让人垂涎的,陈继儒此时丁忧,说活生生将仕途葬送也不算过分,他的心情自然可想而知了。
他与陈公望对待官场的态度一直有着极大的分歧,陈公望也不希望儿子钻营官场,然而陈继儒却立志要为国为民献策献力,多年来两人之间也逐渐疏远了。
纵使如此,当上了江宁府少尹之后,陈继儒曾经三番五次要将陈公望接到江宁,因为他不希望被人骂不孝不仁,但陈公望却习惯了安居一隅,两相较劲,一直未能成行。
陈继儒也因此背负着极大的压力,暗地里还有许多人巴不得将他挤走,父亲却一点都不配合,陈继儒对父亲陈公望也是腹诽许久。
早在杭州陷落之时,陈继儒就派人过来要将父母接走,可陈公望却要死守杭州,两人大吵一架,最终只能将妹妹接走,母亲陈氏则留在了杭州。
陈继儒是个混官场的人,对父亲的死脑筋能理解,却无法认同,所以这一次回家丁忧,陈继儒心里是愤怒多过悲伤。
陈公望为全读书人气节而死,求仁得仁,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可在陈继儒的眼中,这样的死太过自私,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连累了全家人一起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