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感伤(4 / 4)
“我原以为,龙兴讲寺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佛学院,又有唐太宗、王阴阳、董其昌等知名之士为其添彩粉墨,肯定也会如其他佛寺一样的。但是到这里以后,才发现其实不然。”
“颓败中散发瑰丽,寂静中透析昌盛。”
“这座仅仅稍作维护的破败空寺,没有香火,没有佛像,没有太多的游客,在漫天大雪的冰封下,一切都是静静的,静的有时让人觉得心渗得慌,可我却在这片死寂的没有人气的梦幻般的世界中,顿生一种失魂落魄的沉醉。”
“虽然大雪覆盖了一切,但是却丝毫遮掩不住讲寺中那丰富多彩的群体建筑装饰艺术。所有的木们窗棂格的花心裙板几横披,皆雕刻而成并加以彩绘,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花样繁多,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实属罕见。”
““眼前佛国”,大殿正面,明朝礼部尚书董其昌留下的墨迹,保留至今。几位书法爱好者在此观赏着,赞赞有声,浏览忘返。我不懂书法,但是却从中感受到一种圆润由心、挥洒随意的心境,想来,这就是书法的一种境界吧。”
“从头至尾,我都一个人默默的在这座千年古寺中游荡,仿佛一个幽魂般在历史与文化的时间长河中穿越着。据说龙兴讲寺中有大学者王守仁留下提壁诗一首,我没看到,也不想问人,就如同那首诗中最后那句‘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他所精化的景致我都看到了,他没有写的东西我也看了。甚至,站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旧会有人站在他当初悟道的龙场,体会着他作为先人的留下的文化遗产,他会不会有种由衷的欣慰呢?”
“看着王阳明先生像,我的心中罕有的腾出一种敬佩之情,撇开程朱陆王之间关于‘心’‘理’两系思想学术的争论,但单就王守仁的一生经历,便是无可争议的到达了为人所极致,这种极致,便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四字两境界,针锋相对难相容,得其一便震古烁今,流芳千古。孔子对其内涵做了泛泛阐述,庄子将其提炼升华,得出了内圣外王之道。而三大纲领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立德、立功、立言。古往今来,能触及这一高度的,似乎只有两个半,诸葛亮、王阳明算作两个,曾国藩算半个。”
“最后,有一件事,让我忍不住生出一种烦躁。虽然李宗吾教主等一批学者智者专家们,解析了王阳明,揭开了其身上的光环;甚至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心学”上。但是丝毫不能否认,王阳明先生的学说思想的经典性。”
“时间永远都是最不可恕的原罪,不管是何物,终究会淹没在时间长河之中。就在我凝视阳明先生像时,身旁有两个人一脸恭敬地冲着王阳明先生像鞠躬,而稍后听其言谈,居然是日本人!”
“我在书上看到,阳明先生的‘心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往贵州省修文县城东栖霞山的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有过一句“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的诗句,东乡平八郎也有句言论“一生俯首拜阳明”。我一直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不过是做作而已,可是看到这两个日本人恭恭敬敬离开的身影,我忽然感觉一种难言的落寞。就在我离开时,耳边听见几个正要进去的人笑谈着,说王阳明是一位修道者等等,我沉默了。”
“昔日圣恩虎溪巅,红尘转瞬即千年。先哲遗芳已不再,宝刹空留名家匾。离开之际,忍不住相仿前人,于角落埋诗一首,祭奠心中的沉闷。”
“原来,真的有一种无言的哀伤,叫做墙内开花墙外香。
“原定是要明天前往二酉藏书洞的,但是心情不是太好,故推迟两天,调整好心情再去。已经是晚上十点了,鱼姐早点休息,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