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官府歹毒(1 / 5)
打乡民手中粮食主意的,并不止楚河一个。
大蜀苛捐杂税极多,在这些偏僻山野之地,所有的赋税,都简单的转化为粮食或者银子。
对大同县城来说,乡民的收入再低,田地出产减少,都不会影响他们招收的赋税数字,如今眼睁睁的看着乡民收了粮食,欢天喜地的运送到常定乡,大同县的官员自是坐不住了。
这些粮食,本来该是他们的。
大同县内的人口不少,单单生活在大同县城就有十万治民,城池边缘,同样有不少山民聚居。
这些县里的乡民,大部分是不从事农事,粮食得从粮商手中购买。
如今大同县内,更是聚集了十二三万人口,附近不少乡民都躲进城里,差不多占了大同县的一半人口,每天消耗的米粮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城里的粮商跑得七七八八,城民就算有钱也没有地方购买粮食。
因为怕流民涌入县城,大同县实行锁城策略,就算大同县令再不舍得浪费米粮,也不得不设置个多施粥点,勉强吊着乡民的命。
若是大同县不施粥的话,饿疯的城民,不等流民或者黄巾军杀来,就会破了县里的粮仓,把米粮都抢掠一空。
而且,万一真的有流民或者叛军攻城,大同县的官员还得依仗城民协助守城,饿死他们对大同县是百害而无一利。
大同县城内聚集的丁口比常定乡更多,不过,县里不像楚河给足够的米粮肉食潜渊卫等食用,施粥也是米少水多,综合算起来,消耗反而比常定乡少一些。
原来的大同县的官仓多少有点存粮,加上楚河的五万石米粮,还有从富户征调的米粮,这十二三万人,支撑了大半年的时间。
不管怎样说,现在大同县城,米粮已经见底了。
大同县令刘岩,目光有些失望的看着在座诸人。
县衙的议事厅,大同府衙三大主管,诸多从事基本都在,胡通这个第三号主簿的位置早被外来的陈华取代,县丞苏可这大同县第二人,同样是不敢离开县城逃难他处。
出席这次会议的,除了大同县官府重要官员之外,还有七八个大同县士绅大户代表。
刘岩召集他们前来开会,自然是为了粮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