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海狼(第三更)(1 / 2)
三月十二号,上海大汉造船厂,这里处于重兵的保卫之中,同时也被炮台包围着,在这里〖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潜艇的将要出世,当然其内部的大部分零件都需要从德国进口,不过这难不倒苏皖政府那些技术人员的仿制。
晋级型潜艇已经下沉到海底,并进行数次深海潜行,其数据喜人。[.]
“元首,晋级型号潜艇根据德国的内部技术,以及我们的简洁化内部设计,并增加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大型柴油发动机,去除了德国式的上层武装火炮,在水面上可以达到二十一节的航速,水面下可以达到十节的航速,装备两具鱼雷发射器,载有三十二枚鱼雷,其鱼雷发射器倾斜向上,可以进行轻微幅度调整,即可以进行水下射击,不需要达到潜望镜深度,另外每艘潜艇配备人员二十三人,经过十二天的实验,潜艇一切数据正常,作为中级潜艇,晋级型潜艇的作战范围有五千海里。”港口上,邓森面前的以为军官拿着数据报表向邓森展开报告,潜艇作为海战中的利器,早在邓森的计划之中,但是因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得在得到德国技术之后才能动手,为此还交付了一千万大洋的军用物资作为技术转让费用。
“我们的潜艇如果在不影响战舰建造的情况下建造的进度怎么样?”邓森看到数据,然后拿出德国潜艇的数据对比,比之德国潜艇还要先进,这是因为苏皖政府的潜艇全部使用柴油发动机和电力马达,因为柴油发动机的优越xing所以在航速等方面超过德国潜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苏皖政府的潜艇全部是流线型潜艇,去除了早起潜艇的火炮设计,既然是潜艇,那么其武器就只有鱼雷,在海面上进行小口径火炮射击还不如一艘炮舰有力,因此去除了多余的重量加上其流线造型使得其减小了水中阻力,才可以达到水下十节的航速。
“在不影响其他战舰的建造情况下,我们可以两个月生产一艘潜艇如果全力进行建造的话,则只需要一个月。”苏皖政府的造船厂现在已经取消了民用舰只的建造,民用方面都交给了其他si营造船厂,如今为了保护在南海的利益,邓森不得不建造更多的驱逐舰,巡洋舰,而且作为对抗〖日〗本的主力武器鱼雷艇,也在以每月十艘的速度建造速度增加之中邓森的要求就是在国内发生大规模战事的时候,可以用这种两群战术配合战舰与潜艇挡住〖日〗本的进攻。
“一年六艘,但是我们现在的时间不足啊!”邓森默念着数字一年可以生产六艘,全力可以生产十二艘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了,毕竟整个〖中〗国拥有建造能力的只有大汉造船厂,其他的民营造船厂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如果要求远东造船厂,连云港造船厂,南华造船厂三个造船厂一同协助的话,那么我们的速度可以增加多产?”邓森想来想去,必须在年底拥有二十艘左右成威慑xing存在的潜艇部队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将来的内战之中撇开〖日〗本的海军威胁。
“远东造船厂,连云港造船厂,南华造船厂等三家工厂的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其根本没有掌握任何潜艇制造技术,如果让其配合的话我想可以达到每月两点五艘这样子的进度。”远东造船厂是苏皖政府治内新型的一个大型造船厂,是由一些大商人组成的造船厂,其规模不小,民用船只可以建造重达七千吨的货轮:而连云港造船厂是上海商人所办的船厂,也就是第一批从上海跟随邓森前往苏北的商人,他们的造船厂一直与政府保持着合作很多海军的鱼雷艇都被其包办:而南华造船厂则是有南洋各家族集资修建,是整个远东最大的造船厂,其技术也相当的高万吨的邮轮已经建造出一艘,鼻就是从上海前往南洋的苍龙一号。
“那就这样办大汉造船厂必须开足马力,给工人们说,在他们完成任务之后,我将亲自为他们祝贺,他们每一个人都将领取一枚卐字勋章,作为表彰。”邓森不惜一切代价建造潜艇,他需要在一些重要的时候,能够挡住所有的外来干涉。
“明白!”船舶业的负赢人并直双脚,将邓森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而这个时候平静的海面上一艘黝黑sè的潜艇浮出水面。
这艘晋级潜艇的尺寸是长58米,宽9米,吃水6米:水上排水量810
吨,水下排水量900吨,看上去颇为巨大,和后世的潜艇相比显得威猛很多,但是实际上其根本不是后世潜艇的对手,简直无法比拟,之所以这么大的体型完全是因为其发动机占据的空间太大。一座柴油发动机,一座电力马达站绝了潜艇三分之一的地方,而加上舰载炮弹和鱼雷发射ting,阵中用于操作的地方,不过是整个潜艇体积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柴油发动机的噪音很大,当然只有在无敌人的情况下才会浮出水面进行发动机运转,在水下都是靠电力马达运转。
晋级的电力马达,与德国完全相同,水下的作战行程仅有一百海里,也就是说在行驶一百海里之后,潜艇必须浮出水面进行电量补充和氧气补充,不过这已经足够二战之前的使用,在二战之前没有什么探测器可以探测到水中的潜艇,否则英国也不会在后世那么束手无策。
潜艇的试航结束,从潜艇的顶部出口走出一名名身穿短袖的士兵,在密封的潜艇内太过闷热,现在的空调毕竟没有被苏皖政府的研究人员研究出来,不过已经有了些眉目,当以后空调出现了,相信潜艇里会变得舒适。
“士兵们!你们辛苦了!”邓森看到潜艇的士兵从潜艇内走出,便带着人来到港口,一一与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