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夜宿东宫 3(2 / 3)
李渊夺了隋朝的江山,科举考试也一并沿袭旧制。等到了李世民登台之后,科举的科目有又增加了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总共多大五十多种考试内容。
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到了武氏女帝掌权的时候,除了增加武举,她还首创了糊名制。但这一制度,直到北宋时才正式确立。
科举制度是寒门子弟摆脱贫寒的主要途径,但也将的思想禁锢在儒家的思想里面,这严重的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不过,现在有了殷清风的出现,不但明法、明算等科目不会取消,他还会建议增加更多的内容。当然,同样是时机未到。
“仙人对科举制也有旨意颁下。但仙人让侄儿转告叔叔,若大唐在五年内暂时解除内忧外患后,再让侄儿转述他对科举的旨意。但有一件事叔叔可以做,那就是弥封制和誊抄制。
弥封制就是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
誊抄制,是怕审批试卷的考官认识考生的笔迹,而让人在弥封姓名后将考卷誊抄一份。考官考核时,只审阅誊抄的内容。
誊抄制并非没有可乘之处。比如,誊抄的官吏可在试卷的某处用指甲划一道痕迹来提示考官,也可以故意写错某个字,让考生落选等。”
李世民表面上点头应允,心中却愈发相信仙人真的存在。他可不相信这个时代还有谁能提出改进科举考试的办法。要是真有的话,早就向他老子提出来,然后得到一个大大的官帽。
他有心再问一些其他问题,但殷清风的话让他想起之前他之前说的“五年之内”的内容。既然仙人都有了安排,他按照步骤去做就好了。
月眉被安排在哪里就寝,殷清风也不用去多想,想必是不会差的,他自己是安安稳稳的睡了一觉。
唐朝上早朝的时间是七点钟,李世民一般也就快六点起床。但殷清风对他和长孙氏的要求是九点睡、五点起。
晚上九点古时称为亥时。中医理论认为“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百脉可修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