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 十章:既敬且畏(3 / 5)
殷清风道:“增设一个立法院如何?这个立法院专门制定新的律法和修改旧的律法。”
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上都是由皇帝指定的若干位大臣编纂的,没有专门的立法机构。
这些编撰者们将以前的法典找出来,然后结合皇帝的指导意见,再花费一段时间就算完事儿了。等以后哪个皇帝为了凸显政绩,才会再让人编订新法。
他刚才将执法机关单列出来,又提出一个立法院,明显就是奔着三权分立去的。
他也清楚,三权分立并不能完全有效制约皇帝的权力和行政权,更不是制约这些权力的唯一途径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很好地解决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的问题。
但,权利分散总比权利集中要好得多。
在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权利的确很大,但他们也要防备臣子造反。王莽、杨坚等人就是例子。
从皇帝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权力就越难向一个人的手里集中从臣子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他们对抗皇权的势力就越大。这么看起来,好像皇权很吃亏。
殷清风当然不会把皇权削弱得失去平衡了。
今天,他诱使裴寂等人提出三权分立的设想,他们当然是甘心情愿去做了。只要这事儿成了,他再反过来到李世民那边回过头来压制他们。这样反反复复中,一个全新的政治架构就会慢慢形成了。
以前,他有什么想法都会直接去和李世民说起,因为他有一个白胡子老神仙当借口。但是经过这么多天的反思后,他发现这么做的弊端太多。
他的想法通过李世民去落实,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而这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永远也跟不上他的思维这其中也包括李世民的。所以,整个改革过程中,他不一定始终能得到李世民的支持,而李世民也不一定始终能获得臣子们的支持。
于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就会很艰难,也很漫长。
如果换一种形式:臣子的“下”和“皇帝的“上”就某个事情同时提出改制呢,会不会好一些?
就像跑步一样,不能只迈动两条腿而胳膊不摆动。
以今天这三权分立的设想为例。
按照原先的做法,他要先向李世民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李世民要考虑是否需要这么做,然后再拿去与心腹商量,最后再拿到朝堂上与诸臣讨论。
就算这个想法落实了,但主动与被动永远不一样。
李世民若是始终处于主动方,就会无限膨胀而诸臣始终处于被动方,面对皇权就始终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