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一路东去(1 / 9)
安歇了一晚的殷清风并没打算立刻过河,他想去潼关外不远出看看。
镇外不远的黄河南岸边,有一座百余米高、方圆数千亩的土山。这土山上遍植松柏,郁郁苍苍。这座被称为女娲山的地方,传说是女娲娘娘当初在黄河边抟土造人时的居所。
传说,最早一批被女娲娘娘造出的先民,就在这女娲山附近开始繁衍出中华先祖的,而女娲娘娘最终也在这附近归天的。
女娲山也因这传说而被历代视为风水宝地,于是历代王朝都在这山上修建可以观河赏景的观河宫、望河楼、春秋楼等建筑,以纪念这位中华始祖。
殷清风虽然知道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可是不影响他怀着一种朝拜的心情去参观这里。
他一边向山上走,一边向阚陵等人讲解关于他所知道的关于女娲山的传说。本来以为殷清风只是在游山玩水的众人,立刻收起游玩的心态,一个个的面色肃穆的开始整理衣裳、发髻。
他们的举动,让殷清风心里很是感慨:如果不是咱中华先人几千年来怀有对祖先的尊敬,哪里会有这中华文明的延续至后世?可是这中华文明却多次被异族破坏,即便是传到了后世的那些,也是支离破碎、扭曲万分的。还好,还好自己有机会来这大唐走一遭。
半山腰处应该是一处温泉的地方才对,可是殷清风转了一圈也没找到,估计这温泉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吧。
山顶的几处建筑,观河楼应该是汉代的,春秋楼的样式就不确定了,观河宫则明显是隋唐时期的形式。可见这里即便是经历了各种动荡,也阻挡不了先人们对始祖的崇敬。
烧香是用来拜佛的,殷清风不知道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原之前,先人们是如何祭祖,或许也是烧香吧。不管这烧香的规矩从何时流传下来,殷清风都要烧上几炷香来表达一番自己的心意。
所谓的观河楼,只有三层高。可是这三层的高度,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了不起了。房屋起高层,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从宋朝、辽代开始。而宋时的高层建筑,最高无非也就是三层或四层。最出名的宋朝高层建筑,殷清风认为是武大郎居住的那栋楼了。有人说,没有那个支撑窗户的竹竿掉下去砸到了某人,可能又会改写历史了。
不再去想这些无厘头的事情了,殷清风站在观河楼的上面,看向山下的黄河。
黄河,从人类开始这她身边繁衍的时候开始,她被称为“河”、“大河”。本来清澈无比的她,在战国时期,便开始变浑浊了。不过这个时候的河水也只是不清澈了而已,还达不到被称为“黄”河的程度。
黄河变浑浊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其环绕的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经过三次破坏之后才出现的。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代:大一统之后,大量人口被迁入了关中,垦殖面积大增秦始皇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其木料来源便是这秦岭、六盘山古称陇山、及鄂尔多斯等地蒙括击溃匈奴之后,取得了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为了固边,秦朝实行屯垦戊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第二次是西汉时代:当时人口达到了六千万左右。为了安顿好这大量的人口,长安附近的人,向西、向北开拓空间。于是贺兰山森林、陕北森林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第三次是大唐时代:唐初因为其经济贸易、外交的忠心皆偏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再次被大片开辟为农田。等到唐朝安稳繁荣了之后,又开始修建各种宫殿、房屋、陵墓。岐山、陇山、骊山、终南山基本快被砍伐一空,到处是一副濯濯童山的景象。
在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破坏之后,黄土高原的泥沙再也不能被束缚住了,它们怀揣着大海的梦想投进了滚滚的大河之中去了。黄河,因此而诞生了。
其后的千年时间里,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黄河便愈加名副其实了。
“好在从东汉到现在历经四百年的动乱不断,这黄土高原的植被有所恢复隋朝鼎盛时期的人口大概是六千万的样子,但是随着东晋和南北朝对江南的开发,最少这关中、黄河北岸的人口并不多。
好在现在有了自己这个后知后觉的存在,这大河变成“黄”河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