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母女私议(1 / 4)
燕府的这顿晚饭,让殷清风再次感受到跪坐和分餐制的痛苦。
在椅子出现前,古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跪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恐怕现代人很难有坚持超过半个小时的。
所以,古时的孩子们学的第一项礼仪就是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要练正步相似。
跪坐的训练,除了要孩子们符合礼仪,还能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因为再怎么训练,坐久了都会不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跪坐训练就上升到了对自身心性修养修炼的高度。
当然,这只是现代人对跪坐的分析。
在出现跪坐礼之前,古人就是随地而坐,不讲究姿势也不讲究仪态。
随着国家制度越来越完善,礼仪和礼节的制度也越来越完善。
相比盘腿而坐,跪坐更彰显个人修养和仪态。而且,采取跪坐的方式,才能防止肌肤暴露于他人眼中。
《礼记》中“劳毋袒,暑毋褰裳”规定,劳动者在劳作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
劳动者如此,上层权贵就更是如此。
古人学会使用麻和丝后,便把遮体的衣物分为上衣和下裳。
上衣要过膝,下裳要覆履,也就是要拖到地面上。
但此时的古人还没有发明出裤子来,即使下裳再宽大,只要动作过大,或盘腿而坐时,难免会出现走光的现象。所以,古人在走路时要讲究步伐不能太大,坐下时也要注意遮挡皮肤外露。
出于这种仪礼的要求,古人不得不采用和延续跪坐的姿态。
坐姿还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分餐制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没有变过。
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贫乏的物质资源决定了人们必须遵守一条共同的原则:对所获取的财物共同占有平均分配。从饮食方式这一方面来看,众人获取的食物,平均分配后才可食用。
这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分餐制。
等到原始的餐具出现,无论是鬲或罐等煮食器具,所盛装的食物的分量也只够一个人饱食的。分餐制依然是一种必要。
再到青铜器出现,青铜器的多寡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与众人在同一个鬲或鼎内取食,和每人面前都有一个鬲或鼎比较,当然是后者的青铜器数量多了、地位高了。
于是,分餐制度接着往下延续。
瓷器渐渐取代青铜器后,使用者的人群比使用青铜器的人群大大增多。但新鲜事物总是用来彰显地位的。再加上分餐制的礼制已经深入骨髓,也就没人想着改变分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