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危受命(三)(1 / 3)
(第一章1917咆哮基尔(六)有几处bug,列举美国战列舰的时候忘了还有两艘特拉华级战列舰,美国人应该有十四艘无畏舰;还有,有一处手贱写美国有十二艘“快速”战列舰。小说写到一百万字,发现自己有强迫症了,更新另一本小说的时候总是将主角名字写成海蒂西莱姆,蛋疼……)
米夏埃利斯是鲁登道夫的崇拜者。作为普鲁士旧官僚和帝国新任首相,他不顾来自政府内部,尤其是外交部长冯屈耳曼的压力,执意与陆军沆瀣一气,将原本属于帝国政府的职权拱手让给最高司令部和鲁登道夫,制造了权利登峰造极的军阀。
内心惶恐不安的皇帝威廉期待着能够从米夏埃利斯那里听到安抚人心的消息,可是米夏埃利斯却给了他截然相反,甚至惹得他雷霆大怒的可笑建议:
“给海蒂西莱姆足够的名义,让他成为基尔暴动戡乱总指挥,统辖全部平叛海陆军!”
“米夏埃利斯,你确定你不是在开玩笑?”皇帝压抑着内心的愠怒,问道。
海蒂西莱姆,这是一个令皇帝恨不得挫骨扬灰,但仍旧得正视的名字。他不仅只是那个差点考上柏林大学的帝国海军战神,而且是德国工商业者,部分工人和右翼社会民主党,海军和海军主义,大学教授和泛德意志主义者的利益代言人。在世界范围内,他同样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乌斯帝卡岛海战后。皇帝顶着朝野巨大的压力拒不征召赋闲在塔兰托的帝国海军战神,任凭德国最后的战略优势期荒芜;1917年帝国深陷两线作战泥淖,皇帝对在柏林参与和平谈判的西莱姆视而不见,直到被前线战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最高司令部反过头来劝说皇帝松手。
皇帝战战兢兢地放纵海蒂西莱姆重返德国海军。果不其然,海蒂西莱姆瞬间收拾了大洋舰队低迷的士气和涣散的力量,让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毫无建树的大洋舰队重新焕发生机。
基尔暴动之前,沮丧的皇帝差不多已经默认海蒂西莱姆对海军的掌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皇帝能够允许海蒂西莱姆插手陆军,将势力扩大到陆军军官团。
首相望着怒不可遏的皇帝,硬着头皮点头。
“米夏埃利斯。你想让伟大的霍亨索伦家族向那个基尔渔民的后代低头?!”
首相的坚持触动了皇帝敏感的神经。威廉勃然大怒,对着新任首相拍桌子叫骂。
1917年,哪怕德皇威廉再怎么沉迷于最高司令部为他打造的黄粱美梦。掌控德国十数年的他依然嗅出了类似于罗曼洛夫王朝大厦将倾的死亡气息。帝需总监鲁登道夫一再向他保证帝国还在德皇的控制之下,德国依然是霍亨索伦家族的德国,但是这已经安抚不了惶恐的威廉。
俄国的四月革命对德国有着某种启示意义,但是在配合容克激进派和保守军官团悍然发动第三次海军政治风暴的德皇威廉看来,德国的工人势力已经在那场风暴中遭到极大的削弱,德国没有爆发工人起义的潜在动力。
因此,皇帝威廉不明白他的那些不安究竟从何而来,肤浅的他将问题的源头归咎于海蒂西莱姆——这个年轻人夺走了他的海军,夺走了他的舰队,夺走了他的荣耀。无耻的西莱姆拿着他的舰队玩大胆,博来一场又一场胜利,享受帝国的欢呼,而皇帝却被人遗忘了。
作为皇帝的他不是没有采取压制措施,可是那个卑鄙的小人擅长将他自己包装成为饱受嫉妒的弱者和功高震主的悲情英雄。将不明真相的德国民众对他的同情转化成为对皇帝本人的怨恨。
“我有数百万效忠于我的陆军,有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这样的名将,平定基尔的叛乱不需要海军,更加不需要海蒂西莱姆!”皇帝用侵略性的目光死死锁定米夏埃利斯,一字一顿。
“陛下,让海蒂西莱姆担任基尔暴动戡乱总指挥。全权负责平叛确实会有海军势力渗透陆军的后遗症,但是好处也相当明显!”
在可以动摇帝国根基的基尔危机面前,普鲁士旧官僚米夏埃利斯将他普鲁士小市民般的市侩和精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夏洛腾堡宫威廉的书房,精明的米夏埃利斯掰着手指对皇帝分析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