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故人?(3 / 5)
……
清明节这天的中午还是很应景地下了一场小小的细雨,顺应了部分在周末往来国家公墓的市民的心情。
不过这点雨水对于开春就一直处于干旱状态的华美本土农业却并没有起到多少缓解作用,相反旱情对曼城12万多市民的供水压力也有了明显的影响,1637年竣工的曼城第二期采供水工程又显得有点不足了。
就算经历了1637年那次有史以来最大的干旱年,国家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又进行了一轮大幅度的投资,但今年的几种主要谷物的期货价格,还是纷纷小幅度上扬,涨了几个百分点。连续数期报纸,都在对应地刊登各种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国土资源部更是成立了水力资源管理局,开始正式制定国家的水力资源相关法规。
适逢小众内容的《观察家》的周末发行日,大街上不少人都在报刊亭前购买报纸。对于这家由前曼城广播电台台长程大熊幕后出资建立的报纸媒体,国内的许多穿越众心里一度都暗暗不爽过。
数年前的陶心梅遇害案所牵出的国家高层内部丑闻,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就是曼城广播电台被彻底收归国有。从那以后,程大熊也就干脆辞职出来,专心做他的曼城娱乐公司业务,同时在1638年幕后出资创办了《观察家》报社。
该报大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对当前各种时政变化发表看法,有评论分析,有赞赏支持。也有调侃挑刺,更有一些批评责问。能弄出这些“惊世骇俗”言论的,自然是一些和程大熊关系不错的文艺青年,以“臭味相投”的模式和程大熊站在了同一战壕里。当然,这种行为也引起了内部人士的进一步反感,但在彼此都在找存在感的当下,程大雄钱多了烧的行为也没人能够公开指责。
政治觉悟还处于萌芽成长期的华美国民。当然是无法理解程大熊们的真正用意,只是带着半猎奇半琢磨的态度在观看每期的报纸内容。第一届的各州地方议会的议员们,倒是捧着每期的《观察家》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在自行代入一种脑补问政的感觉。
“……谢谢,一份《观察家》。”
街边,身披一件现代风格风衣的颜显风。从报亭里买了一份报纸,然后朝着陪在身边的一身寻常大明书生打扮的曹秀林投去微笑。
刚从海州青城市请假赶回曼城颜公馆不久,颜显风就遇上了万里迢迢的大员传来的家族老人的过世消息。颜公馆是哭声一片,灵堂日夜留人轮转,让颜显风很难适应那个气氛,只能找借口外出散心。
而曹秀林,则在过去一个多月里跑动了若干华美的关键人物。更是给最高法官钟进山一家递送了一批颜思成嘱托的礼物,为颜思成的华美私人外交跑东跑西。
不过面对守口如瓶的华美官方,以及那个“少夫人”颜显屏颇为冷淡的态度,曹秀林马上就陷入了无所事事的无聊状态。除了借阅各种书籍,就是常常更换一身寻常衣衫上街走走,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
刻板的法律之下,却是比大明奢侈无数倍的普通国民生活。张扬的生活,快乐的生活。认真的生活,看不到什么麻木苟且或谨小慎微。这华美到底用了什么催眠术?这大概是曹秀林近段时间里最大的感悟和疑惑。
“拖了好几年,前几天国会终于通过了《中小学生营养补助临时法案》,也许可以看看报纸是怎么评论的。”颜显风对着比自己大五岁的大员外交使节晃了晃手里的报纸。
“大公子这些年醉心华美国制律法,可是觉得《大明律》有不足之处?”曹秀林撇了眼对方手里印着密密麻麻小楷的报纸,微微拱手作礼,“同知大人也曾说大公子饱读诗书。必是一代大儒。”
“曹先生,这里只有颜显风,没有什么大公子,就不用这么客气恭维了。我比你年纪小几岁。你和我八叔更是长辈,还是叫我小颜吧。”颜显风微微一笑,对这个亲戚派来的使者所执的态度依然不适应。
“尊卑礼数不可废,大公子还是别为难在下了……”曹秀林脸微微一红,头不自然地就低了些,但心里却有点怪怪的。
“呵呵,那就算了……至于你说的《大明律》,我在考研的时候也参阅过。要说最大的感觉,就是德与法铰接一体,或民、刑混合,或根本法与普通法交杂。有些看起来更像是传统道德尺度,有些又是传统的法规,或者两者都有。这种律法的司法解释很容易引发理解侧重的问题,导致司法引用的时候因人而异。甚至同一条律法的相同解释,名望不同的人说出来,表达的权重都会不同。”
不再计较对方的态度,颜显风干脆就对方刚才提出的问题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自秦汉以来,天朝均以仁孝治国,方能天下太平,人心安定。苛法严律应是震慑宵小,万不能治民要害,秦之短亡可为例证。《大明律》乃是集太祖、先贤大儒治国之仁而成,皆人心向善之德法尺规。”曹秀林眉头一皱,颇为不服气地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