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卖官鬻爵(4 / 5)
一想到这儿,赵有恒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是一种内心挣扎、摇摆不定的痛苦,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努力了半辈子的匡扶大明朝的事业会在这样的局面下垮掉,哪怕许多错都是非己之过。
“国朝景泰年间,为助边军,朝廷即有国子监‘例监’之事。相比吝啬的广州、潮州、惠州等地乡绅,我地广人稀的琼州府,可是为大明天下事尽力了。琼州乡绅再不济,也是通新业善民事、识危局懂大体的书香门第,也出过海瑞、王弘诲两位名儒表率。”
“卖官鬻爵之事,姐夫自然无须去做。然琼州乡绅为朝廷捐资纳粮,举授为例监,逢此国情也是合情合理。如此以来,姐夫也有所交代,不会寒了琼州士子的心。”
刘耀禹说完,又是深深一鞠。
例监,又称为“捐监”或“俊秀”,名字很好听,但简单来说就是明朝国子监的一种靠收钱招收的生源。例监学期满后,通过考职评定可以选授地方官职,属于朝廷认可的正轨人事提拔制度之一。别的不说,当年郑成功就是从南京国子监开始踏上政途的。
言下之意,赵有恒不用直接裸地用实权官职来回报琼州乡绅的捐助,只需要表面上用“捐入国子监”的名义,把责任直接推给鲁王就行。
现在鲁王在浙东大搭台子,靠着捐钱捐粮当官的数不胜数,国子监形同虚设,多一个少一个例监更没啥大不了的。
何况在大明朝历史里,在国子监里守到老还没有出头的人。也是一大把。琼州乡绅更多时候还是要个身份,要一份底气,真要是草包一个估计也不会列进上报名单里。如果真能从这些例监中挖掘出几个类似陈上川的人才,那等于是真正培养出自己的嫡系了。
现在是多事之秋,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封疆大吏爱惜羽毛固然重要,但一旦涉及到生死存亡,那就不是一个面子问题了。
最最关键的是,只要例监一开,相信除了琼州乡绅,广东各地都会有一大批地位不高的中小地主或商人愿意抓住这个机会。钱粮紧缺的问题会极大缓和。
尤其是现在广东还有一个明显受到华美东联集团扶持、一直与琼州南海公司明争暗斗的广福公司,若能真正利用这种机会把罗德德等人给拉拢住,那对于长期受制于琼州乡绅的赵有恒来说,又多了一个新的可操作空间。
想到这一层,赵有恒这次没有情绪爆发,反而是起身又慢慢走了起来,当走到刘耀禹面前的时候,停住脚步露出了微笑:“你啊你,讨价还价也能说出花来了。也罢。老夫回头给萧大人和陈大人写信,以助国有功,举粤省士子例监若干。不过鲁王监国行在远在浙东,眼下海路不平。不便前往,一应监生就暂留广东府学。”
刘耀禹见赵有恒终于妥协了,心里也松了一口气,赶紧从怀里掏出一份信。郑重其事地递到了赵有恒面前:“姐夫,这是南海公司在儋州置办‘义屯’之请,欲圈购荒地六十万亩。做兴农新业之表率,垦殖稻米、南洋作物。若此事可成,可安顿不少广州流民,更可年输稻米百万石!”
一次性就圈围六十万亩农田?!义你妹的屯,明摆着又在强买强卖!赵有恒手一抖,差点没拿住。
以前南海公司再在琼州呼风唤雨,也不过零敲碎打几万亩几万亩的买,更多的则是南海公司几大地头蛇大户出面牵头,以股份为条件发动各地地主将土地承租给南海公司。
琼州地广人稀是出了名的,加上历史上多次生黎叛乱,人口流散,许多陈年地册上的田亩数量早就不真实了。即使是现在人口繁盛的定安县和临高县,治内仍旧处于荒废的细碎田地依然为数不少。先不说这六十万亩地是否真是荒地,光是这个圈地规模就差不多要三四十万两银子了。
“嗯,不错,为国分忧,值得夸赞。不过,这应是儋州地方官去处置的事,问我做甚?”赵有恒不动声色,略微翻了下,又放回书桌。
“姐夫,为不惊伤儋州本地耕户,南海公司儋州义屯的劳力还须从入粤流民中取用,这就不是儋州知州方大人的职权了……”刘耀禹微微一笑,眼里闪烁着得意的精光,“所以,方大人认为这地方义屯安置流民外户一事,还须由广东巡抚衙门批核。”
“以你之意,部分购地银两可入巡抚衙门……呵呵,这可是那方知州为你等出的主意?他能让出这一口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