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给“兄弟”挖坑(上)(1 / 3)
就在张文浩在新闻媒体面前,以极其强硬的姿态代表一个企业,向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宣战之后,全世界所议论的焦点就再也离不开东辰了,现代社会这么多年,从未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达到如此高度,以一己之力,挑战一个位列世界第三的超级经济体,最要紧的是,它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一直是全世界发展最均衡、也最健康的经济体。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经济体的神话已经开始走向破灭,就连日本本土对日本与东辰的经济战争都丝毫不看好,因为东辰使用的是垂直打击的模式,日本经济除了防御与受袭之外,根本无力进行任何反击。
此前日韩对东辰的抨击与抵制,声音多来自于民间与媒体,政府几乎很少开腔讨论此事,毕竟一国政府与一个民营企业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组织,之前的日韩政府都拉不下脸以一国政府的名义,去向东辰发出言论,但是,这一次日本政府却坐不住了,日本经济产业省站出来发表声明,认为东辰的发展模式虽然并无问题,但对日本的针对性太强,而且推测在东辰现有业务全部铺开之后,将给日本带来将近四百万失业人口,这对日本国内的经济是一种严重的摧残,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百里亲自站出来,在媒体面前呼吁东辰能够与日本这个邻国友好并平和的竞争,并公开表示希望能够邀请东辰高层访日,共同探讨双方经济发展的下一步走向。
张文浩对此嗤之以鼻,日本在张文浩的眼里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他的产业是日本企业无法撼动的,只要东辰与日本的发展方向出现了重合,那么必然是要与其厮杀到底,而张文浩也丝毫不担心日本会对国内其他领域的经济进行报复,因为日本现在的出口市场已经遭受重创,如果自己断掉其他的出口贸易,那么他们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困境。
海江田百里还在等着东辰的回复,而张文浩却乘坐专机,再一次访美了。
对于东辰的态度,美日两国的态度截然相反,日本人现在恨东辰恨的牙痒痒,而美国国民却对东辰好感倍增,这段时间,美国国内多条繁忙航线都完成或者在进行东辰发动机的更换,波音不遗余力的帮助东辰尽最快速度为国内的航空公司更换发动机,很短的时间内,美国国民就看到了明显的变化。
美国国内最繁忙的三条航线分别是纽约到劳德代尔堡、纽约到洛杉矶、纽约到芝加哥,这三条航线年运输旅客数量都超过了三百万,加起来也超过了一千万,可以说,这三条航线对美国国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现在,这三条航线上均出现了价格低于以往市场价20以上的机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东辰发动机的海外国家,美国人对东辰的好感非常高。
其实,从张文浩的眼里看,日本终究只是一个跳梁小丑般的角色,之前世界经济领域认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健康,但是,在张文浩看来,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真正固若金汤的领域,这种国家,自我资源匮乏,如果再不加速发展出口贸易,那么永远都将被贸易逆差所困扰,没有战略纵深,也没有经济纵深,这种国家一旦海外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立刻就会失去平衡,现在,张文浩就已经摸到了日本经济的命门。
但在张文浩的眼里,美国与日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体,美国的经济虽然近些年一直有些萎靡,但美国的根基要比日本雄厚,经济基础比日本更强、内需比日本更强、自有资源更是远远将日本甩在脑后,再加上美国的国际霸权地位,使得它拥有极为稳定的出口市场。
美国的这种稳定,与东辰一样,是依靠各种领域相互捆绑的,例如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一向非常密切,日本大量的军事产品从美国进口,不仅如此,日本民用领域也大量从美国进口,原因就是美国将军民两个领域完美的捆绑在了一起。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张文浩让东辰航工与空客合作,而不是与波音,那么一旦美国政府暗中施加捆绑政策,那么即便是拥有了东辰发动机的空客也依旧难以与波音进行竞争,看一看当初美国授权日本生产f15j战斗机的时候,日本从波音手里购买了多少民用客机,就知道美国政府这种军民捆绑的策略究竟有多么的强大了。
在张文浩的定位中,美国是自己的最终对手,但是,自己现在还不够实力与美国竞争,他需要与美国市场保持融洽的关系,直到连美国也无法制约与阻挡东辰的时候,美国就会尝到养虎为患的滋味。
这次来美国,张文浩也是有着极强目的性,高通与德州仪器这两家垂死挣扎的企业他志在必得,通用电气与普惠的民用发动机生产线,他也志在必得,除了这四家企业,他还将大手笔向波音订购大量飞机,一方面增进与波音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也让波音认为自己在民航领域的统治时代已经来临,让波音进一步的扩大产能,把现有的摊子铺的更大,摊子铺的越大,当将来东辰决定进军民用飞机领域的时候,波音就死的越快。
张文浩的第一站并没有选择在西雅图,而是选择在了纽约,他要在纽约办两件事情,一个,是见一见ups物流在北美地区的ceo埃里克森,在见面之后,带着埃里克森到西雅图,与波音老总雷蒙德见面,并且向波音提交订单。
张文浩的这一次行程只事先通知了埃里克森与雷蒙德,并没有通知任何媒体,所以张文浩抵达纽约之后,也没有受到媒体的打扰,先是住进了订好的酒店,在酒店等了约莫一个小时,埃里克森便匆忙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