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暗号(3 / 4)
白云坞的众人也都瞋目而视,只有通读过《史记》和《后汉书》的桓宣陷入疑惑,心中暗自思忖:
强调“李陵”也就罢了,为何桓景还要强调“太史公”三个字?为何不是班昭呢?
突然,一个念头如电光火石般闯入他的脑中。
他按住身旁的新军将士,向一旁的白衣文士也使了个眼色,示意白云坞众人冷静下来:
“我桓宣和白云坞新军也愿意合作。”
这一次,新军的头领们惊讶无以复加,毕竟桓宣是亲历过苦县大败的人,竟然连他都说愿意合作,背后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新军诸将欲言又止,只得默认。
紧张地观察着众人的眼神,直到众人的目光都转移到弟弟身上,桓景才终于微微喘了口气——
自己的表演成功了!
石勒终于开始以为他是个懦夫,而他的暗号看来瞒过了石勒的谋臣和诸将,甚至连张宾都瞒了过去。
与此同时,弟弟则领会了他的暗号。
为了重获自由,自己下了两个赌注,幸运的是都押中了。
原来,桓景根本没想投降,不过是靠诈降换取金蝉脱壳的机会。但一方面,他需要骗过石勒和他的谋臣诸将;另一方面,他又需要获得白云坞众人的理解与配合。
情急之下,他想起那个和桓宣一起读《战国策》的雨天——
桓宣能读《战国策》,说明之前他已经通读过《史记》《汉书》这种更加“正经”的史书了。
自己的弟弟颇通历史,这并非寻常之事。
这个时代的名士多以经学为传家之本,以玄学为清谈之资。儒家的六经、道家的老庄,是读书人趋之若鹜的
有侧重则自然有偏废,在名士之中,像《史记》《汉书》《三国志》这种书就成了杂学,一般看着玩玩还行,但是像桓宣这样细致研究的必定少之又少。
于是,桓景用李陵诈降匈奴的典故作为暗号。
李陵投降匈奴,是否为诈降其实颇有争议。在司马迁,明确说明李陵一开始是诈降;在班昭的《汉书》中,李陵的形象则要猥琐得多。
之所以强调“太史公”和“李陵”,就是笃定桓宣能意识到,自己是太史公的李陵,而不是班昭的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