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画舫(2 / 3)
“太真兄可知,若是将桓刺史召回建康做官,他会否应召回江东?”
“誓言不是儿戏,岂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温峤漫声应道。
“可如果说,是琅琊王亲自召回呢?”庾亮追问。
看看庾亮,又看看王导,温峤心下洞明。原来王导有些话不方便问,却教庾亮来出头:
“桓刺史发过誓了,即使是琅琊王亲笔的手谕,也未必能说动他”,温峤直瞪瞪地打量着庾亮,庾亮只好将目光瞥向一旁:“当然,除非建康大乱,勤王还是必须的。否则其他情况下,刺史不会亲自南下。”
“这可不是抗命么?”庾亮显得有些激动:“若是连琅琊王的手谕也不听,桓刺史和石勒、刘聪有什么分别?”
温峤正欲反驳,王导按住了庾亮:“桓刺史股肱之臣,不是可以诋毁的。只是如此不尊号令,即使功劳再大,我实在担心他会成为第二个韩信,无罪而冤死。”
庾亮嘟哝着:“怕不是第二个韩信,而是第二个苟晞!”
温峤装作微醺,眯着眼睛,却中眼缝观察着两人的举动。王导和庾亮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只是想从自己试探出桓景对琅琊王忠诚与否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但一时没想到办法回应,也只得低头喝酒。
他猜不透这些侨姓士人的动机,但从他们过往对琅琊王身边从事中郎们的态度来看,侨姓作为一个整体,与琅琊王的利益未必相和。那么他们在试探桓景是否服从于琅琊王的同时,并非就一定忠诚于琅琊王。
也就是说,他们在担心,若是将来与琅琊王有冲突,桓景会站他们,还是站琅琊王。他们担心的,恐怕反而是桓景南下勤王。
想到这里,温峤不寒而栗:琅琊王尚未继承大统,建康城中内斗的种子早已埋下了。更可怕的是,自己作为外人,竟然不知道争斗双方到底在争什么。在这个时候,自己应该怎么表态呢?
这么思考之间,两三杯酒已经下肚了。
温峤佯装酒醉,突然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一手揪起庾亮的衣领,一手对他指指戳戳,庾亮体弱,竟一时挣脱不开。正当众人莫名其妙之时,温峤破口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