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老许(1 / 4)
王小来写的这本手册,已经油印成书,在小范围内开始传播了。但是宋伟民却一直随身保留着最初王小来手写的那一本。
此时当着两位委员的面拿出来,正好是最直观的展示。王小来的字迹和排版,能传达出很多油印版已经失真的细节。
两位委员刚开始翻阅的时候,还漫不经心。在他们看来,一个十九岁的年轻钳工,即便是天资优秀,谈起技术口若悬河,书面表达却未必过关。
他们见多了聊起天头头是道,提起笔抓人挠腮的人了。
当接过宋伟民递过来的小册子时,他们以为这只是一个钳工学徒对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记录而已,类似于日记性质的个人总结。
可是当他们翻开目录,看到逻辑严整的标题清单时,就不由自主调高了自己的预期。起码从目录上的标题条目可以看出,这本小册子是实打实地准备系统地说明一个不小的话题的。
当他们翻完第一章节的时候,心中只有四个字:
无可挑剔。
扪心自问,即使是他们自己动笔,同样对所述内容理解深刻的情况下,单论叙述技巧和遣词造句,应该也做不到这本小册子的水平。
看完第一章,丘锡良对王小来的理论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直观了解,知道他有着非常高的文字表达能力。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准备合上书继续刚才的话题。
没想到却被窦胜光摁住了。
原来他已经沉浸其中,迫不及待想要往后看了。
同为学部委员,二人的研究侧重却各有不同。
轧钢厂是冶金部的主场,丘锡良作为半个主人,按常理应该比外人窦胜光更看重王小来。
然而从研究领域看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丘锡良主要搞的是冶金。他感兴趣的,是新材料的研发,新的炼钢、轧钢和热处理的技术。钳工对他来说,就是工具人。
窦胜光却是专门搞装备研发的,二机部拿着全国人民当了裤子的钱和资源,不惜代价也要从零开始搞研发。整个工程里,最繁重的并不是武器的制造,而是制造武器的一整套设备装备的研发和制造。
这里面,大量的非标件,依靠的就是海量的钳工。
这些钳工背井离乡,远离城市生活,远离妻子儿女,隐姓埋名,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