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春联(3 / 4)
既然如此,那就暂且入乡随俗,过年就先吃羊肉和鸡鸭鱼肉吧。
其实这样生活也是挺不错的,生活总要慢慢的来,需要逐步的改变,只要一直这么坚持下去,他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
这段时间,造纸作坊里边造出来的纸张不是太多,张济安弄了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全部染成了红色。
没错,过节了,春联总得有的。
以前大唐过年没有对联,但是那是以前,张济安觉得,既然他来了,多少总得有点改变,要不然咱这不是白穿越了吗?
大唐依然不大流行对联,尽管这东西在之前,张济安搬家的时候张贴过一次,并且爱好文化的老李皇帝给自己的皇宫里边也贴过一些,但是依旧没有流行起来。
尤其是在民间,他们距离这些东西还是比较遥远的。在他们看来纸张是非常昂贵的东西,而且还要在上面写上一些有文采的句子,而且还要有一笔好字,这些都很不容易。
一方面要能够买得起纸,另一方面还要有文化,要不然这对联真的好弄。
不像现在用的桃符,只要拿着斧子找到桃树,随便砍半截桃树的枝条,拿刀子削了两下,就可以挂在门上了。
简单,高效,低成本,制作起来也相当容易,非常符合民间的要求。
但是张济安觉得,自己有必要将对联这东西流行起来。毕竟,现在的大唐,文化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由于老李皇帝重视文化,所以朝廷里边的大臣们,包括原来那些武将出身的家伙,也都开始重视文化来了。
就连程咬金,整天在嘴上挂着的一句话就是,我也是读书人。
尽管大家不会承认他的读书人的身份,但是这并不影响老程以读书人的身份自嗨。
而且,由于科举制度的原因,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一些进入官僚集团的希望。
没错,科举制度之所以经久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激发了许多人内心的希望。科举制度的产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官僚集团,也使得人们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了一种可能,所以它才会被天下所有的老百姓和读书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支持。
这个时候的科举,虽然和后世比起来依然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后来的四级考试制度,而且考试的门类也比较繁多,考试的方式也没有固定。
但是这些也有它的优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选举各个方面的人才,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官场,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身份。
科举制度似乎是拥有支持者最多的一种制度了。
既然看到了希望,那么读书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大唐这么多的读书人,怎么可能会缺少编撰和书写对联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