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起云涌 第十三章 问策天下(2 / 2)
拓跋嗣见状有些奇怪道:“伯渊,朕听你这两条计策都很有道理,为何停下不再继续为朕分说,你觉得用哪条计策好呢?”
崔浩沉吟片刻,方答道:“如果依臣之见,上下两策臣都不选。”
拓跋嗣疑惑不解,追问其原因。
崔浩回道:“上策虽好,却有一厢情愿之嫌,此计只可在保证刘裕西进途中不会生出其它念头方可。须知刘裕足智多谋,用兵神鬼莫测,难保他不会声东击西,转而挥军北上攻我大魏,假道伐虢乃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如行此计,需满朝上下勠力同心,应对无误,但因此计风险极大,并无万全的把握,恐难以形成共识,即便陛下也很难下此决心。大战在即而不能众志成城,此大忌也。”
拓跋嗣又追问他下策,崔浩笑道:“其实下策本非臣意,只是揣摩大王和群臣的想法。此计看似合情合理,实乃祸水东引之举。秦王姚兴素来朝三暮四、自私自利,定会袖手旁观,让我大魏独自面对刘裕的北府军,他却乐得坐山观虎斗。”
拓跋嗣听罢,面露赧色。他确实无法下定决心使用崔浩的上策,而方才心中又对下策极为心动。于是放低姿态,虚心向崔浩求计。只因他知道,高谈阔论绝不是崔浩的作风,他心里此时一定有了更好的想法。
拓跋嗣年方十九,少年有为,颇有雄心,最大的长处就是善用人才。两年前他即位之初,立刻就拜大自己九岁的崔浩为博士祭酒,经常听崔浩讲经授课。崔浩感其知遇之恩,也对拓跋嗣忠心耿耿,经常为其谋划军国大事,二人之间早已非是普通的君臣关系,因此崔浩并不隐瞒自己的想法。
他挺直身形,以一种极为自信的语气说道:“臣研读鬼谷观星术久矣,近日足踏天罡,夜观天象,遥看东南。见星光明亮,排列整齐,此象主君臣和睦,政令得施;又见三台星君稳定,此象主阴阳调和,五谷丰登;另有客星入三台,此象主贵臣受封,极有可能是指刘裕即将掌握大权,解决朝中掣肘。虽说上台星近而昏暗、中台星远而明亮,乃主弱臣强之势,东南在未来数百年间将会出现多次皇权更替,但从星象上看,不失长久稳定之局面。故此,臣以为,大魏的目标应该暂且避开南方,转向西、北,先为一统北方做好准备。”
拓跋嗣闻言深以为然,再问计将安出,崔浩不慌不忙说出了自己思虑已久的计划。
十三年前,经拓跋嗣之父拓跋珪首肯,崔浩针对魏国最大的假想敌江左晋国,制定了名为“化蝶”的计划,旨在通过间谍渗透,逐渐从内部削弱晋国的实力,其间孙恩作乱、恒玄造反等事件中都隐约有着“蚕”的影子。
时过境迁,世间万物总是不断发生着变化,自从刘裕重组北府军并击败恒玄后,崔浩觉得这个计划是时候做调整了。不过,当时晚年的拓跋珪开始服食五石散,性情变得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动辄诛杀大臣,无论是正直儒雅的襄武侯贺狄干兄弟,还是才智卓绝的高邑公莫题父子,甚至连智勇双全的开国功臣司空庾岳,都难逃一死,最后就连他的堂弟拓跋仪也没能幸免。为求自保,崔浩平素行事小心翼翼,对拓跋珪恭谨不怠,终日勤于编纂国史,其它事情绝不参与,自己的想法更是绝口不提,终于逃过一劫。
但是这些年崔浩一直在深思熟虑,一个将天下诸国全部谋算在内的大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这种以天下为棋局、诸国为棋子、全盘局势一手掌控的感觉,让他甘愿为之付出整个后半生!他曾经一手策划的“化蝶”,也融入了这个计划,并成为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拓跋嗣是守成之主,宽厚弘毅,治国有方,其文治大于武功,因此不愿轻启战端,不过他未及弱冠,也自有一份年轻人的锐气,不愿让人觉得自己惧怕刘裕,这种心态被侍奉过两朝魏主的崔浩看得分明。性格沉稳的崔浩想到自己终有机会一展所长,脸上现出一抹潮红,他强忍心中的激动,向拓跋嗣道出了筹谋已久的中策。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大族,当然希望巩固清河崔氏一等士族的地位,没有什么是比谋国更大的壮举了,他准备在有生之年倾尽全力推动并完成这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