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习惯性防守反击,李帝的演义情节(2 / 8)
尤其是如果匈奴从中原回程的时间太晚,没能在大雪封路之前返回塞外,别说他们家里的老婆孩子了,他们这些兵强马壮的匈奴大军,就算是大汉边防放着不管,他们都要冻死不少人。
要是再加上大汉边防将士的围剿,来时的十万匈奴大军,能成功返回塞外老家的,怕是不超三四千人,更甚至是被大汉边防将士全灭,也不是没有先例。
可以说,东方炎黄华夏文明,也是从这里,经由塞外游牧民族历年的侵扰掠夺,才慢慢养成了防守反击的民族习惯与特性。
没办法,东方的国土疆域占地太广,虽然平原耕种文明养出了大量人口,积攒了大量物资。
但谁家也不会,经年累月养超量的边防将士,只为了防守不知道几年才会有一次的塞外游牧民族进攻。
塞外进入中原腹地的通道要道,有十几处,每处起码都要布防三万边疆守军,才能依靠城墙关卡,挡下塞外游牧民族动扎十数万骑兵的进犯,这就需要三五十万长期脱产的全职军士。
经历过数次财政赤字与边军势大的叛乱之后,中原的历代政权就慢慢学会了,怎么使用更省力,也更为高效安全的防守办法。
修长城,边防岗哨与守疆边军联防携守,我中原是拦不住你塞外游牧民族,逮个缝就钻进中原强吃强喝,但我能拦住你回去呀。
以前是三万大军各守一处要道,现在是六万大军,配合少量零星的边防哨兵,协防三处要道。
需要防守的地方多了,能够随时调动支援的兵马也多了,但是同一时间需要维持的边疆军士规模少了,耗费的物资也少了。
而现在,被匈奴大军围困准备强打攻城的疏勒城,就是如此的特殊,可以放任不管,但对匈奴大军带来的后患却是无穷的。
而且疏勒城的四周大都是些黄土高坡,黄沙戈壁,连颗草都轻易见不到,更别说是什么树木了。
没有树木,也就意味着匈奴大军无法就地建造攻城器械。
没有草,也就意味着他们人手两三骑的坐骑,马,无法就地吃草。
十万匈奴大军,是人多势众,但既然是打算来中原抢劫了,那当然是去时轻车简行了。
别说他们随身携带的补给,大概也就跟李帝等人差不多三五天不超一个月的补给量。
补给食物本就不多,人吃马嚼,无法及时获得食物补给的话,匈奴的十万骑兵大军,根本坚持不了多少天。
种种的因素,都对想要进攻大汉疆域的匈奴大军,十分的不利,万分的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