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科举(1 / 2)
当日,兀鲁?马黑麻与李书源便探讨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文明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李书源为兀鲁?马黑麻讲述了一种中原皇帝集中权力的核心办法。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官僚选拔制度,在中原的汉魏以前,中原人乃至世界各地,获得人才的方式都是推举制或者察举制,基本相当于地方长官将人才当做贡品上贡给中央(除了中国外,全世界都使用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直到19世纪,英国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创造出公务员选拔制度。人才往往是依靠家族势力或者先天天赋来获取官职,所以其后的发展也紧紧依附于诸侯或自身实力,而非君主。这种取士方式,实际上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强导致的,并不适用于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科举制则不同,全国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可以不被地方干预,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考生最终通过与否会由君主决定,使得每一个通过考试的考生都是被君主掌控和认可的,以后的晋升也完全依赖于君主而非诸侯。那么等到考生成为官吏之后,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中央集权也将得到根本上的保障。
为了适应喀山汗国的国情,李书源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在大明,科举分为三场。
第一场是检验考生的基础知识,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史、子、集、术数、天文、地理、杂学等十余项科目,需要学习的书类极其繁多,考试时还需要用八股文来回答,十分困难。喀山汗国并没有这许多书籍,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多的中国诗篇,更没有必要用诗歌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所以,李书源将喀山汗国科举考试的第一场进行了更改。与试者首考《古兰》中的重要片段来代替四书五经,辅之以天文、地理、术数、几何、哲学、农学、锻造,并称八科,通过者方可参加第二场。
第二场是实文写作,乃是检验考生是否能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首次科举的通过率,此场将于第二次科举开考,第一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则由李书源亲自指导和传授。
第三场是时务策论,目的是检验考生是否有一定的智慧对国家当前的形势做出判断,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此项不变,并且作为首次科举的重中之重。
李书源提出科举制度的想法后,每天都和兀鲁?马黑麻讨论到深夜。
一开始是讨论首次科举的内容与方式,后来又到教权与君权的制衡,再到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最后到教士与官吏的分野,他们的讨论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