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白节(1 / 2)
随着漫长冬天的到来,哥萨克人暂时在喀山境内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年的十二月,伊尔哈木班师回朝。
按理说,胜仗归来,应该是大张旗鼓、隆重入城。不过伊尔哈木谨记李书源的教诲,直接取消了第一万户军的入城式。
他带着第一万户军在城外的旷野上操练,随后发放勋章,以表彰在此次围剿战中的将士。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普通的操练。
按照伊尔哈木的指令,全军都压抑着想要庆祝的喜悦,赏罚阶段结束后,他令第一万户军到红图县待命。
伊尔哈木则与自己的亲卫,挑了某一天的下午回到了开天县内。
这次的战斗给初次亲临战阵的伊尔哈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争并不是只靠人数优势和科技水平就能取得绝对的胜利,本次战役中,喀山第一万户军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科技上都是优势中的优势,但在看似散兵游勇的哥萨克人面前却是漏洞百出,频频出丑。要不是最后凭借“引蛇出洞”这样的小把戏,伊尔哈木甚至可能赶不上这一年的白节(相当于蒙古人的春节。
伊尔哈木发现了当前军队的不足,那就是喀山单个士兵的作战能力与通讯能力远不及哥萨克人。
在与哥萨克人的作战中,伊尔哈木发现,哥萨克人似乎有着一种只属于自己的联络系统,据卧底哥萨克部落的斯拉夫裔侦察兵介绍到,他们在大自然中留下各种各样只有每户家长才会制作和解读的标记,。所以他们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快了解到关于哥萨克大部队的动向与目标。
喀山的军队中并没有这样的交流方式,就算有,普及至全军也是种很难的事情,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压力。
但这种简便的交流方式将极大的增加喀山边军的防卫效率,也可以有效的阻挡哥萨克人的劫掠。
伊尔哈木对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一头钻进研究塔。
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时间来到了148年的白节,白节又称“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人的“春节”。白节是蒙古人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中原汉人的春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自古以来,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
本来,与中原汉人的春节不同,蒙古人的白节更具有游牧民族的风格。
不过,在经历几次改革后,喀山的生产方式为之一变,文化也随之改变,从传统的畜牧业游牧文化慢慢向农耕文明转变。
与其说现在的喀山像元朝,不如说此时的喀山更像是当年契丹人建立的辽朝。
辽朝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蒙-汉民族融合政权,辽朝大部分的土地是草原和山林,用以放牧和渔猎,但经济中心却是在汉人密集区,即辽河两岸。
契丹人也是个奇怪的民族,他们操着与蒙古人同源的一种鲜卑语,同时也讲汉语,他们朝廷的核心成员是契丹人,却不在乎是否与汉人通婚,也不在乎在朝中重用汉人。也许吧,是辽国出自大唐,所以对汉人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