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公孙(2 / 2)
包拯这时问道:“前任亏空是怎么一回事?”
公孙策说道:“前前任县令是曹公故时长吏,曹公为大局着想,县署共亏空三千余贯,这才为刘儒等所乘。”
包拯闻言不禁起身度步,走了两圈问道:“可有实证?”
公孙策答曰:“前东城县主簿顾况,清雅忠直,与刘儒久有不合,曹公获罪后,我曾密访顾大人,知其于家中有县衙私账二十余卷,学生曾抄誉一卷副本,敢请大人一观。”
包拯接过翻阅,久久不语,公孙躬立于堂下,也不多言。
良久,只听得堂上包拯说道:“本朝县令总治一县民政,凡户口,赋役,钱谷,赈济,给纳与平决狱讼诸事,统掌之,此即为正印官;拯一介书生,斗宵之才,官家不以我卑鄙,除拯为寄禄官通直郎。”
公孙闻言先是一喜,耳边又听到包拯的问询:“拯赴任东城前,访闻诸乡民田有边临溪者,频岁力耕疾种,不料则汗,体问得皆有古来堤堰泄水势,或因积年大水决溃,因循不复修茸,不知先生有何教我?”
公孙策略一沉思说道:“可趁农隙,劝募傍近地主,备工料兴筑,以官府为信,全县推广之,越明年积雨,溪江暴泛,我县可赖新堤障,遂免漫溺,自昔不植之地,一旦遂为膏壤,由是令复加增茸,必是全县景从,明公自此遗利固多矣。”
包拯闻言大喜道:“今我得公孙先生之助,如鱼得水,东城可治矣。”
公孙策也是恭谨答道:“学生谨代东城县两万三千户谢过大人,却是民情如火,百姓苦刘,黄二人久矣。”
包拯闻言不知可否,说道:“若果如公孙先生所言,这东城民众,民愤久矣,这刘,黄二人着实该杀;至于曹公,朝廷自有法度,若有实证,本县可代呈一二,定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的。”
公孙策闻言答到:“理当如此,理当如此。”
至此,包拯谈话才尽,招呼门外值守的二人,陆均好奇的看着屋内的二人,若有相机倒是可以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只是不知二人交谈的怎样?
包拯面上并无太大波动,不喜不悲,不知在想些什么,又朝公孙策看去,一副晏然自若的样子,脸上却是轻松状。
陆均心中咯噔一下,这公孙先生此时应是乱入,眼下正值年少,还未经挫折,与之后中年睿智公孙自是不一样,只是不知包大人是否招揽到他?
随后,自嘲一笑,包大人一年后就得归家奔丧,自己这是操的哪门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