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改名郑扬(2 / 3)
郑扬更是学得得心应手,正骨、接骨、金疮、耳、鼻、眼、口齿等病症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特别是膏、丸、散、丹的制药技术和多年来治病的心得秘方,先生是毫无保留的传继于他。他的这一对徒儿,是周先生最引以为傲的骄傲,为传承先辈医术,为普济众生,是周先生一生悬壶济世为生民立命的追求。
天气渐渐转凉,乐琪和郑扬经常驾着小船去看望它们,番薯似乎特别的争气,甚至也没施肥什么的就一股劲的长大,乐琪曾多次轻轻的扒开泥土看看,这嫩白色的个头每一次长大都让乐琪惊喜的快乐。
挖番薯更是一种欣喜,这块含有沙质的土壤特别适合番薯的生长,挖出来的番薯通体圆滑,个头大,且非常甘甜。
乐琪拿起一个生长表现完美的番薯,用镰刀切了皮,嘴里一啃,大呼“好吃!”削了一块给郑扬说道:“扬子,你尝尝嘛。很好吃呀!”郑扬提着钉耙,笑嘻嘻地过来接过咬了一口,果然味道鲜甜。
在古代水果种植极少的时代里,这个无疑是最美味的可以当零食的水果了,乐琪说,番薯真正的味道是在冬季,经过储藏拿出来,那是堪比雪梨的味道。
两人奋力的挖,居然挖了有一个小土堆那么多,乐琪打算把一部分的番薯留着做种,明年种植繁殖一大片,还有一部分磨粉储藏和尝试做食品吃,先给家人和先生他们尝尝,如果以后村民们在心理上接受了,可以做大片的种植。
去石板塘的路有点远,石板塘是打石头的人们取石板的一个场所,这种青石板非常的优质。
先祖们一直来在这里取石板,在这海边的山坡下取了一大块的地方,遗留下来的大片还未取尽的石块痕迹或平整、或凹陷,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这些青幽幽泛着红点的石头变得更加光正和整洁,乐琪最喜欢这个地方,都能坐一下午,坐在大石块上眺望大海,看着翻涌的海水,看着低飞的海鸥,迎着凉爽的海风,这里似乎与尘世无关,这里是最美的仙境。
石板塘的一个岩石上有个小山洞,乐琪和郑扬多次来过这里,下雨的时候,两人就躲在这洞里避雨,这小洞虽然不大,乐琪说这里可以储藏番薯种。
这里海边似乎是人类活动渺无踪迹的地方,砍柴的村民喜欢在就近搬运方便的地方砍柴,根本不愿意爬坡到这里来砍柴,况且这海边岩石乱生,攀越不便,搬运不便,勤劳的村民们也没那么多心思来这里欣赏海景,所以这里不容易被人发现。
两人忙的满头大汗,终于把番薯种都搬到小洞里,铺上、盖上曾经砍倒晒干的茅草,黄土覆得严实,终于干好了,两人就到大石板那里休息一下。
天气非常的晴朗,太阳高照秋高气爽,蔚蓝色的天空纯净而无暇,一望无际的海平面翻滚着波浪,一阵一阵的汹涌而来,拍打着石板塘边的岩石呼啦啦作响。
剩下的番薯又一次辛苦地搬到了小屋,乐琪准备在这里给番薯磨个粉,这粉可怎么磨呢,在现代是用机器磨的,记得小时候看到过外婆把磨好的番薯浆装进一个布口袋里不停的洗,洗出来的水沉淀后就变成洁白如雪的番薯粉,晒干后,外婆就用番薯粉给乐琪做面条吃,乐琪非常喜欢吃这个面条,称作为大面条,每次放假回家就嚷着外婆给乐琪做着吃,后来长大了,自己也学会做这个番薯粉大面条了,乐琪心想:得一定要想办法做成这个大面条吃。
“扬子,你能想个办法把这个番薯弄成碎末吗?很细很细的碎末。”郑扬想了一遍磨药的工具,没有一件适合磨碎这个番薯,那些磨药工具要不很笨重,要么太灵巧,他想了想说道:“今天回去就给你做着试试看。”
果然,第二天郑扬就拿了两个长得像刷子一样的钉刷,细细密密地钉在一块木板上,乐琪一看,果然不错。两人每天午饭后都跟先生请假出去有事,先生询问何事这么忙碌?乐琪还跟师傅打马虎眼说过几天就知道了,周先生是个极为体谅少年心境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思维者,他知道这两孩子都是本份的人,不会外面惹事,对他们出去玩都是极为放心的。
两人把番薯清洗了干净,番薯在这个神奇的工具上果然能摩擦成细碎末,尽管不能跟机器比较,但也非常好用,两人比赛似的玩,两个木桶很快就装满了细碎的番薯末,然后装进早已准备好的布口袋里,用这个甘甜的水井水,布袋放进水缸里不停的挤压,不停地把番薯水洗出来,两人忙乎了一个下午,终于在晚饭前赶回到了家里。
第二天,两人起了个大早,又赶去了小岛,打开盖在缸上的木板盖,舀去黄黄的浮水,缸中凝结了如白玉凝脂般的番薯淀粉,乐琪高兴地大叫:“成功啦,成功啦,可以吃上番薯粉大面条了。”她一块一块的把番薯粉挖出来,在竹篱子用布单铺上整齐的晒了。
“扬子,中午午饭就请你吃从未吃过的番薯粉大面条。”乐琪笑嘻嘻地对郑扬说道,扬子满是期待的眼神,对于这个小师妹,她做什么都是让他惊喜的。
郑扬怕柴火不够就去抱了柴,乐琪把带来的小黄鱼、小青菜、肉蛋等洗了,两人又是烧一顿热热闹闹的野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