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孙行者戴上紧箍(1 / 1)
三藏想要说的两句话是什么?一句是他对法门寺众僧说过的,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连妖魔鬼怪都是由心而生,又何必同几个毛贼过不去。一句是观音在简帖上的留言,取回真经可以超鬼出群。我要让鬼超生成人,你却把人打死成鬼,这不是违了西天取经的本意了嘛。
那悟空别了师父,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在东海龙宫看了圯桥进履的一幅画,听了东海龙王的一席话,回心转意。如果行者没有儒教文化的底子,这一幅画一席话还真不能引起他的共鸣。听听龙王是怎么解说这幅画的。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
黄石公的做法违背了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理念,但是他这辈子也不打算教几个学生,自然要精挑细选。我是不屑于当网红的,但是我的学生出了名,我这个做老师的自然而然就成了众人的追捧对象。还可以装酷,我可是个隐士啊,现在被捧红了,我也没办法。张仪和苏秦的老师鬼谷子就是这样,学生做了成功人士,他的风头比学生更大。
史记里说黄石公的这本天书叫太公兵书。天书并没有那么神奇,也就是绝版书的意思。用天书来教学有一个大问题,知识往往得不到发展,反而容易一代一代流失。好不容易等到大家有了大致统一的课本,比如说四书五经,又出来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能老师没有统一的教学用书,怕教错了丢脸,干脆不教,你们自己领会吧。把这读一百遍的时间,用来多读几十本书多好。
韩愈的师说里面这样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在古时候是不容易做到的,猫教老虎还要留一手呢。而现代的教育完全不一样,有系统化的教材,方便教也方便学,还有利于不断改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功劳也不小,否则光靠青铜器和石刻碑碣,是没有办法普及和提高知识的。
行者看画听话的时候,三藏也没闲着。观音变化成一个年高的老母,送给他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教他给徒弟穿戴,还将紧箍咒传给了他。观音离开的时候是化作一道金光,前面太白金星解救三藏以后离开时是化作一道清风。能够化作清风或者金光的,都可能有无穷化身。
同一颗星星,在四大部洲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在天宫也可以看到。同一个观音,万称万应,千圣千灵。要理解成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星星和观音不是同一个,而是星星和观音的无穷化身之一。如来的五指也一样,五行山在那里,他的手也还在。
悟空别了龙王,回到师父身边,将绵布直裰穿上,把嵌金花帽戴上。三藏念起紧箍咒,行者才知道花帽是紧箍儿变的,是观音给他下的套。从此只有师父辞徒弟,再也没有徒弟辞师父。行者死心塌地,再无退悔之意了。金箍棒威力大,两头有金箍,孙悟空本事大,头上戴紧箍。是不是想说明,再厉害的人和物也得有约束。
行者服侍唐僧西进,行经数日,来到了蛇盘山鹰愁涧。涧当中钻出一条龙来,推波掀浪,撺出崖山,就抢长老。慌得个行者丢了行李,把师父抱下马来,回头便走。那条龙就赶不上,把他的白马连鞍辔一口吞下肚去,依然伏水潜踪。行者把师父送在那高埠上坐了,却来牵马挑担,止存得一担行李,不见了马匹。他跳在空中,手搭凉篷,四下里观看,更不见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