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秘密潜入(1 / 3)
袁熙当前以及今后最大的敌人,自然便是曹操。
后世的人们,都觉得曹操平生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其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将其归结为运气使然。
但其实在巨大偶然性背后,却也埋藏着深层次的必然性。
曹操偷袭乌巢以少击多,几日内接连数战,长途奔袭,竟然还能击溃在袁绍经验丰富的大将淳于琼,本身就说明曹军从士气和战力,并不弱于袁军。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长途跋涉一天多,还能有余力正面击败袁军,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但问题来了,袁绍军为什么败了,单单是因为大意吗?
对于曹操突袭,袁绍军的应对是以攻对攻,结果张郃高览两员大将奔袭曹军大营,相同的距离,面对的还是传说粮尽的曹军,却无法打下来。
然后张郃高览攻打不进曹军大营,听说淳于琼失败,立刻投降了。
《三国志·武帝传》: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这里面隐含的内情,很是耐人寻味,张郃高览是攻击方,即使打不下曹营,退走是没问题的,但为什么听到乌巢失守,淳于琼被破,就马上投降了呢?
这有可能是他们怕回去被问罪,但考虑到袁绍几乎没有处罚过败军之将的先例,那另外一种可能便是,张郃高览觉得,乌巢丢了之后,袁军就没有希望了。
于是所有的事情指向了一个可能性。
袁绍军其实粮食也并不充足。
因为后世官渡之战,是袁绍击败公孙瓒后,因为曹操占据司隶的举动,冀州被迫开战的,其两次大战前后相隔不到半年,所以这场大战背后的真相,很可能是冀州根本没有恢复元气。
以至于袁绍军筹备的军粮,根本不如其所宣扬的那么充足,很可能是为了鼓舞己方士气,故意放出的假消息,以至于乌巢被破后,知道内情的张郃高览丧失了信心,立刻投降。
于是问题回到了最初,为为什么富庶的冀州,还不如连年战乱的兖州战争动员来的充分?
答案呼之欲出,对于战时来说,全民皆兵的的体制,即使更加原始落后,也能最大限制压榨潜能,从而超过看似更为优越的政体。
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落后的生产力,无疑是有优势的。
但先进的生产关系,却不一定能压制落后的生产关系,相反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落后的部落制游牧民族,击败了封建制的巅峰农业王朝,曹操的屯田奴隶制,压制了袁绍士族地主为主的农庄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