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过年(1 / 3)
周老二借着酒劲儿当着众人的面儿一通吹嘘,吹着吹着就有些忘乎所以了。说到兆盛顺利把他带回来以后,话音一转道:“各位兄弟,我以为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呢,可是你们猜怎么着?差不多过了半年时间吧,忽然有一天兆盛叫我陪他去下喜帖……”
兆盛一听坏了,周老二嘴上没把门儿的了。连忙打断他说道:“行了行了,二哥,哪有你说的那么玄乎,事儿都过去了,你就别逮谁跟谁吹了!来来来,喝酒喝酒。”
说完还冲着周老二使了个眼色。
大家伙一齐举杯干了一个,由兆盛话锋一转问道:“几位大哥,你们去关外闯荡这几年,这关外到底是个啥样啊?你们给我讲讲呗,让我也长长见识。”
接下来的话题就说到这些人闯关东的见闻和经历了,其实在坐的这几个人闯关东的经历都差不多,不同的只是个人的境遇。
在那个年代,农民的思想观念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叫守家待业,五间正房、三亩薄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正路。让他们离家出去闯荡,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有人走这一步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去的时候信息闭塞,想出去打工都不知道去哪里。哪像现在,什么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1job、58同城、赶集网、猎聘网等等,你想找个工作,上网一发简历就有人找你去面试了。自身条件比较过硬的,甚至还有猎头公司上赶着帮你联系工作。
那时候的人们不敢贸然出去打工,即使是出去了也是经熟人介绍和担保,所以一般来说都是和介绍人做同一行当的工作。久而久之,职业便出现了地域性,比如昌邑织绸的多、章丘打铁的多、宝坻剃头的多、扬州搓澡的多。
而端肆的老家掖县出去的人,大多都是纩丝的。看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里面提到的“掖县帮”,说的就是端肆老家出去的纩丝工人。
就拿周家老大来说吧,周家老大有个远房的表舅在烟台给一位姓孙的老板打杂儿。后来孙老板去关外一个叫海城的地方开丝厂,就把他表舅也带到海城去了。后来他表舅回老家探亲,说起来在海城如何如之何,周家老大一活动心眼儿也跟着去了,在丝厂里做了一名纩丝工人。
周家老大外出做工赚了钱,回家探亲的时候风风光光,于是别人也活动心眼儿了,陆陆续续的就有那么几个投奔周家老大去了。在周家老大的担保下,这些人都在周家老大所在的丝厂或是其它的丝厂做了纩丝工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都知道蚕是一种昆虫,当它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围绕着自身吐出一根丝来做成蚕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
所谓纩丝,就是把蚕茧变成丝线的过程。这中间经过了剥茧、煮茧、筛茧、抽丝、并股、上劲儿等几个工序,最终才能成为可以纺织丝绸的原材料。
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全世界是最早开始放蚕取丝的,其渊源可以追朔到没有文字的时代。
蚕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分为桑蚕、柞蚕、天蚕、蓖麻蚕、木薯蚕、樟蚕等等,是哪种蚕吐出来的丝就叫哪种蚕丝,比如桑蚕吐出来的丝就叫做桑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