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2 / 5)
老子的《道德经》对个人修身、治国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也给出了道的描述。但对道的具体阐释以及修道悟道的方式极少提及。但老子的很多观点对我们初步认识道,还有提高自己的认知境界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他强调修身需“抱朴”、“守中”。为人方面“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很有意义。同时他也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德对万物。
其实世间宗教也好,八百旁门也罢。都是天地大道其中之一。我们只不过从一道入手,窥测大道之形,靠近大道之门,最终以求悟得大道本真。
大道难闻,真法难觅。微之又玄,无有始终。
每每读完这些经典,自己心中仿佛涌起千言,又仿佛无法说出一句。更想起祖师爷的传承,他不仅要求本派弟子以明道体道悟道为宗,通天地之律,阴阳之化,古今之变,万物之理。也要求弟子们知晓治世之谋,立身之术,成败之机,医药之方,长生之丹。这样一来,出世入世,应机而动。或建功立业,或自在逍遥。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再次看了一眼《传习录》,那个被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王阳明。在他身上,文能精研儒释道,开宗立派,武能通晓兵书,运筹帷幄,居庙堂之高可以日理万机,安邦定国。处江湖之远可以兴办学堂,著书立说。
当年被贬龙场,也是受尽磨难,那一天荒凉的山谷,寂静的夜晚。在经历了内心种种的焦灼与狂躁之后,终于“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原来,“道”在心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从此“阳明心学”诞生于世。读着王阳明他所领悟的道,自己竟然可以一眼就看到深层的领悟。或许和这段时间以来读道经的积淀有关。心学破除了程朱理学由外而求的藩篱,转而内求,由心悟道,透过心来感知天地大道。在学术思想上已经是一个顶峰,悟到这个程度已经可以自如的应对人世之功了。只不过心学对道的感悟仅停留在这个程度,没有进一步超脱人心人身的范畴,也没有进一步突破天地的局限,止步于心。
对于这些的学习和思考,也让我的领悟力又取得一次飞跃进步。
从此以后我不论是和别人交流还是说笑,总被人说我有非常强大的力量,感觉我的声音和语言不是从嘴巴说出来的,而是来自心底。而且非常自然。
一开始我还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但是我身边人都这样说我,说我的语言有特殊的感染力。我也思考了一下,一方面可能是我修道的原因,这种道力以及感悟对于自身气息、肉身、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的语言也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第二就是读书以及长期对口才的专门训练与培养,使我的表达非常严密具有逻辑性,听起来让人信服。
而且我虽然身体不好,常常有心悸、心气不足,肺动力差,体力衰败等表现。但是当我与他人说话做事的时候,这些症状像完全不存在一样。仿佛自身充满源源不断的力量。久而久之,我便也放下了自己声音难听的心结。觉得说话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力量以及说话内容的充实度,声音好听与否反倒在其次。
在连续不断的二十八次考试、参评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本校保送研究生的名额。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喜讯。因为反复考试,精神高度紧张,自己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样的结果真的来之不易。
我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家人,他们莫不欢喜鼓励。老家镇上的很多人听闻到了这个消息,也都前来纷纷祝贺。那一刻,感受着家的温暖,感受着镇上所有人的祝福,整个人都沉浸在幸福里。
我历来是个特别恋家、注重亲情的人。总觉得家是我身心疲惫时的依靠,是我可以停留的港湾。所以这一路走来,我始终都在心底默默留了一个位置,那里存放着我对家庭温暖幸福的期盼。
在外流浪的我,如果没有家人父母,没有那个生我养我的根,我与江上飘零的浮萍何异?如果没有任何的依靠。我的身心哪里还有自在,我又哪里还有温暖可言呢?
逍遥子修道经历故事连载(五十一
考上研究生这年,已经是24年。我21岁了,家乡凡是认识我的,知道我的,纷纷给我介绍对象,尤其得知我考上研究生之后。父母也跟着问我是怎么想的。
我很坚定地告诉他们,我的爱人不会是本地的,她在遥远的地方,会一直等着我。我当时心里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没有我,她如何会有幸福,她的生命便会枯竭。我是她必然的生命依靠,她也是我生活事业以及灵魂的伴侣。
父母也不好多说什么,老爸说,你就一天天的吹吧,神神道道的。谁离开谁不能活。你说的好像她没有你活不了一样。何况你懂得啥。
我也懒得争辩,反正心里感觉就是这样。
那一年的暑假,我回到了生我的地方。房子由于很久没有住人,有些破败。看着眼前空无一人的房子,想起它经历几十年风风雨雨,人世变幻。如今依旧傲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