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云定兴雁门解围,李世民锋芒初露(1 / 5)
“吾死之年甘六而已!”已过知命之年的太宗皇帝站在萧瑟的秋风中,望着宫墙边上那棵早已掉光树叶的枯树,莫名地发出了这样一声苍凉而不详的叹息,他的神思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些难以释怀的日日夜夜。
大业十一年,八月初八日,秋高马肥之际,突厥始毕可汗趁隋炀帝北巡之机,发兵数十万,围炀帝于雁门,情势危机万分,炀帝紧急召命天下兵马勤王。
这年李世民十八岁随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率兵奔赴雁门救驾。云定兴孤军深入至雁门,见突厥大军数十万围攻雁门城关,兵如海潮,连营百里,心知不能力敌,遂陷进退两难之境。
于是在二十里外背山设营防备突厥偷袭,全军停滞不前。左屯卫将军云定兴幕府聚将商议对策,众将皆垂头不言,去救驾,敌众我寡,必然羊入虎口,不救则是抗旨,不忠王事,可是抄家灭族之大罪,况且雁门关在数十万大军轮番围攻之下,显然也撑不了太久,留给他们考虑的时间不多了。
云定兴心急如焚:“圣上被围雁门,危在旦夕,诸君有何良策,但讲无妨。”这时一将领小心翼翼地说道:“大将军,敌众我寡,如此下去,非但不能解雁门之围,还恐有全军覆灭之危。末将以为,当此之时应回军待援,待援军齐至,届时大军杀出必可解雁门之围。”
“什么?你让本将撤军?若是圣上有失,我等万死之罪,绝不可撤军,”云定兴厉声否决。“既不能退,又不能进,那就只有固守待援了。”云定兴无奈地叹了口气:“也只有这样了!”
“大将军,末将有话说。”站在云定兴身侧的亲兵校尉李世民抱拳说道。“但讲无妨。”得云定兴准许后,李世民说道:“如今我孤军深入,进退维谷,天时并不在我军一边,一味固守绝非良策。”
先前那位将领一听,登时眉眼一横,怪声怪气地问道:“哦,那李二公子是有良策了?”这人故意只提其身世不提其官名,蔑视李世民少年无功,靠家世裙带上位。李世民丝毫没有理会他,他知道在军中没有军功就像没有穿衣服,赤身露体走街串巷,必受人冷眼。
“末将以为,突厥始毕可汗敢举兵围困天子,必定以为仓促之间全国之兵来不及救援,绝想不到我军来得如此迅速,惊惧之下,只要我军广布旌旗,连营百里不绝,扬尘造势,夜间灯火通明,钲鼓相呼应,敌军必然以为我大军以至,就算不望风而逃也必挫其军心,延缓其攻势,为我军争取时间;否则,若一味固守,敌众我寡,必让大军先吃掉我军。”
众将听罢皆纷纷点头,云定兴看着这个年仅十八岁的英武少年,如是想到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计谋,非常人也,此子前途无量,“好,英雄出少年,就依你之计,广设疑兵,吓吓这始毕老儿。”
云定兴依李世民之计,广设疑兵,突厥斥候前来侦查一望之下,只见远处山塬上旌旗蔽空,宛如泰山压顶,山塬之后尘土飞扬,好似还有援军滚滚而来,夜晚灯火通明,篝火浩如繁星,钲鼓交击声声不息,连营百里一眼望不到边。
突厥斥候大骇,慌忙回营禀报,始毕可汗惊疑不定,故派出三千轻骑探营。斥候进入幕府军帐报:“启禀大将军,三千突厥轻骑杀来,距此已不足十里。”
云定兴心神不觉一震,倘若敌军杀入阵前,疑兵之计必被识破,敌数十倍于我,届时挥大军而来,我军必难抵挡,救驾不成,反被歼灭。
若倾主力迎敌,分散在数十里阵线上的疑兵兵力不足,必被突厥斥候看出破绽,两难踌躇之际,李世民一步踏出抱拳道:“大帅,末将愿率军出击。”
云定兴眉头紧锁说道:“本帅可没有太多兵马给你。”
李世民斩钉截铁地说道:“末将麾下八百军骑足矣!”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云定兴虽有迟疑,但亦无更好的办法,只能一试,语气不禁沉重了许多,“军中无戏言。”
“末将愿立军令状,不破敌军,斩吾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