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弃国投唐(1 / 2)
弃国投唐
耶律倍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沦为“东丹囚徒”,可谓是万念俱灰,度日如年,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李嗣源的邀请函重新给了他希望。
耶律倍将自己的契丹王妃和儿子留在东丹国,只带了他最宠爱的一名汉族爱妾——高美人,以及他珍藏的部分书籍,踏上偷渡后唐之路。
临走前,他对自己投奔后唐的行为做了解释,说道:“我已经把江山社稷拱手让给了当今圣上,可他仍旧猜忌我。那我就只能背井离乡,离开大辽国,好让他安心当皇帝。我就效法吴太伯吧。”
吴太伯,是周太王的长子,二弟是仲雍,三弟是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姬昌。按照礼法,理应由嫡长子吴太伯继承王位,但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能,于是周太王就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洞察到这一信息后,吴太伯就带着二弟仲雍远走他乡,自我流放到蛮荒烟瘴之地,以成全父亲和三弟。为了表明自己绝无贪恋王位之心,兄弟二人断发纹身,把自己变成“蛮夷”。
最终,兄弟二人定居到了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当地人民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拥护他做首领,并建立吴国,而他也就被尊称为“吴太伯”。后世将其奉为吴氏的始祖。
吴太伯去世后,当地人民无比悲痛,为了表达对他的缅怀,就在腰间缠系麻绳,因为吴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披麻戴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流传至今。
而他的三弟季历也就因此继承王位,并最终传给儿子姬昌。姬昌就不用多介绍了,演化周易、访得姜子牙、奠定了周朝基础的周文王。
耶律倍自比吴太伯,暗喻耶律德光是季历、是周文王。把叛国投敌说得如此清新脱俗。
到了海边临登船时,耶律倍文思泉涌,大笔一挥,留下一首《海上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首诗的水平……主要看气质。不要忘了,这是一位契丹人写的诗,能把字数对齐了、意思表达清楚了,就很不容易了,汉语四六级实在太难了。
耶律倍从今天的辽宁省乘船偷渡,横跨渤海湾,在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成功登陆,随后辗转来到汴州。
面对耶律倍的到来,李嗣源心花怒放,以最高规格的天子礼迎接。
李嗣源给耶律倍改姓“东丹”,赐名“慕华”,之后又赐国姓李,改名为“赞华”。耶律倍拥有了好多名字,例如他的契丹名,音译为图欲(亦作突欲或托云,汉化之后的契丹名叫耶律倍,投唐之后叫东丹慕华、李赞华。
李嗣源赐名上瘾,给先前被俘的契丹将领都赐了很有寓意的汉名,例如狄怀惠、狄怀忠、列知恩、原知感、服怀造、乙怀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