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攻守之势(2 / 3)
城墙上火炮不能说是作用很小,只能说是完全没用。
陕军哪有这么多熟练的炮手啊,于得水又是骑兵将领,手底下都是骑兵,也不会操炮,火炮的作用自然是小之又小。
只不过更让赵文感到了不安的一点则是,在于得水出城踹营的时候,清军出现了大规模运用火器的态势。
虽然现在的清军还是以近身肉搏和重弓重箭杀敌,但是皇太极在这几次的战争中似乎发现了北洋军的一些门道。
在乙巳之变结束,大批清军撤出关外之后,看来皇太极也并不是只醉心于权力斗争。
作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同样善于发现敌人的优点并加以利用。
因此,清军的进化速度远远超过赵文的想象。
而喜峰口一战也将成为皇太极大规模使用火器的第一战,同样也是验证其战斗力的第一战。
现在的喜峰口虽不至于人心惶惶,但是连续数日的猛攻也着实让这些陕军吃尽了苦头。
而于得水的骑兵也被迫下马作为步兵填补城门战线的缺口。
清军的披甲人作战及其勇猛,身穿的重甲做工优良,而这些披甲人的武艺同样也不可小觑。
同时,悍不畏死也同样是他们的特征,而这就已经足够让城墙上的明军打的吃力了。
由于火炮的作用极小,城墙上的明军只能凭借往常的弓箭对敌,但是明军的箭矢往往绵软无力,杀伤力低。
比起清军的重型弓箭,明军的远程攻击手段自然就像一个笑话。
借助着云梯和高台等攻城工具,一批又一批的八旗兵配合着披甲人都在冲击着喜峰口的城墙。
由于火炮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城墙上的明军只能被清军骑在脖子上拉屎,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攻城器械被打造出来。
城墙上的明军的伤亡也直线上升,每个时辰都有一批兵马被打残换下,随着杨嘉谟手中的预备队越来越少,他的内心也越来越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