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1 / 1)
齐明宇回到书房开始画起了图纸,其实早在之前他想要种植杂交水稻的时候,就已经有有想过是不是要把曲辕犁给制作出来。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是中国唐朝时发明的犁,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曲辕犁的复制模型,根据唐朝人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用木头或金属制作的部件组成。曲辕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未作很大改进,其原理为机引铧式犁采用。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曲辕犁
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1]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转动灵活的“蔚犁”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江东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唐代曲辕犁不仅有精巧的设计,并且还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曲辕犁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两边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来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均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
稳定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从造型上看,下面的犁壁、犁底、压镵,体积质量较大,重心偏下,有极强的稳定性,这就是实际稳定;从视觉平衡上看,犁架为木材,下面的犁铧为铁制,由于铁的质量分数比木材的质量分数大,从而给人以重心下移的感觉,有很强的视觉稳定感。
曲辕犁造型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当的尺度。比例指物体的大小、长短的匀称关系和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的匀称关系。尺度指造型对象的整体或局部与人的生理或人所习见的某种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曲辕犁中,犁辕的长度除了能满足分解牵引力的功能要求外,还兼顾了与整体犁架的比例。犁辕的长度与犁架的比例符合审美要求。犁铧本身也有一定的长宽比例,并与犁架的比例相统一、相和谐。这既满足了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也照顾到了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尺度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以人的身高尺寸作为量度标准的,其选择应符合人机关系,以人为本。犁铧的尺度由耕地的深度、宽度来确定,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犁梢的长度符合人机尺寸,减少了农民耕地时的疲劳。
很快曲辕犁的图纸就被齐明宇给画出来了,并且拿给了自家的岳父大人看!
齐明宇:“岳父大人你看,就是这个东西,他的名字叫做曲辕犁”
李世民:“这个物件当真能减轻劳动力?”
齐明宇:“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岳父大人可回去查阅这本书!”
齐明宇:“这本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我原以为这本书上面的很多东西都仍然流传于世,结果当今的工部简直就是混吃等死的!”
齐明宇:“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丢了!”
李世民满脸的尴尬呀!这是赤裸裸的打他的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