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王安石判卷(1 / 2)
嘉祐六年(161的进士科考试,知制诰王安石和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同为详定官。这年的科举考试期间,汴京城出了一件怪事,礼部还没有将名次报奏皇帝的时候,街头流言盛传王俊民是状元。王俊民这个名字可是名不见经传,也不知道流言起于何人。按照流程,只有详定官确定了名次,礼部上奏皇帝的时候试卷才会被拆封。若想从笔迹判断也是不可能的,试卷上交后会有专人誊抄,考官都无法看到考生的原始试卷。出了这等怪事,难道是试卷的密封出了问题?封弥官太常少卿朱从道无比紧张,一再确认试卷密封有没有问题。和历届科举一样,这年初考官和覆考官对头名状元的意见还是不一样。按照惯例,初考官与覆考官给定的名次有分歧时,详定官指定是按照初考官意见,还是按照覆考官意见上报给皇帝。
详定官王安石拿着呈报上来的两份试卷说:“这两份都不行。”并另拿了一份,“这份排名第一。”
详定官杨乐道紧张的站起:“切不可!这不合制度。详定官只需为初考和覆考辨分晓即可。”
王安石道:“官家交付我们重任,是让我们为大宋选拔人才,不是让我们交差。”
杨乐道说:“这样做同僚们会怎么议论我们,还会以为我们有什么企图吧?”
王安石说:“做事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直接坐下来领俸禄就好了。”
太常少卿朱从道仔细的看了看三份试卷都密封完好,他长出一口气,剩下的他就不嫌事大了。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二位争什么争啊,我十天前就听说王俊民是状元,天注定的,再争也是徒生烦恼。”这话几乎就是儿戏。
杨乐道和王安石把官司打到了仁宗皇帝那里,仁宗皇帝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从此以后,大宋的详定官就不再只尊从初考官或覆考官的意见了,他们可以另外上报人选。很多制度上的改变都不是大张旗鼓的设计的,而是靠有志之士力行实践出来的。而令人所有人都惊讶万分的是,被挑出来的状元卷真的是王俊民的。这时的苏轼、苏辙兄弟出了一身冷汗,幸好嘉祐六年制科考试的详定官不是王安石,否则真有可能让他们俩兄弟又名落孙山了。
苏辙真的是谷永吗?谷永是自己上书批评皇上,但苏辙是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试题要求考生直言极谏。只是批评的不专业,批评皇上荒淫贪色。仁宗皇帝五十岁了,没有儿子,他不在诸女色中有所“作为”怎么才能有儿子?为了大宋储君仪表俊秀,当然得在有姿色女人中“作为”,总不能天天和男宠、丑女们在一起吧?这也算荒淫贪色,真是难为了皇帝。
王安石想说的是能直言极谏的未必贤良方正。虽然批评上级、批评皇帝都是需要万分勇气的,如果是贤良方正一心为公,那当然是魏征的风范。如果是虚伪小人,他们的直言极谏还值得称道吗?王安石最看不上的就是前枢密副使孙沔。
皇祐六年(154,张贵妃离世,谥温成。温成是仁宗皇帝一生的挚爱,她的离世让仁宗皇帝悲痛万分,不知道拿什么奉献给她,他亲爱的温成。仁宗皇帝打算不顾曹皇后还在世,追册温成为皇后。孙沔大义凛然的批评道:“陛下若让臣以个人身份读册可以,要让臣以枢密副使的身份读册则不行!”遂辞职,知杭州去了。孙沔一脸的仁义道德是君子吗?他不仅不是君子,他甚至更像禽兽。他去了杭州,在西湖边上看到了一位相貌绝美的少妇,就无法淡定了。他着实做了一番工作,把人家家庭打听的一清二楚,然后利用公权力把这女子的母亲、婆婆能抓的抓,能关的关。这个美丽的少妇哪里知道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都是因为这样一位“君子”知州一手设计的。惶惶不可终日的少妇突然得到了知州的安慰,要她相信政府一定可以查清楚的,会给出公正的裁决。这位女子独自被孙沔关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在孙沔的威胁利诱下,只能被这个伪君子霸占。这个孙沔在杭州,美貌女子、珍珠、艺术品见到什么就霸占什么,无恶不作。在温成的葬礼上,那个直言极谏让仁宗皇帝下不来台的孙沔是贤良方正吗?王安石最看不起这些伪君子。
一天,吴夫人买了包子,去樊楼沽了酒,去川饭店买了腌肉,王安石回到家看到这么一大桌子丰盛的菜,满脸疑惑。心想这是不过了吗?
吴夫人道:“夫君现在是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进士科详定官。将来定是宰相!”
王安石奇怪道:“今天有何异相?我明天去司天监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