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光复区重建计划(1 / 2)
莎哈妮自然高度赞扬了他的出色表现。
鉴于刘兴德的战功积累,莎哈妮提拔他为师长(统辖1万官兵,授予巴赫拉姆勋章,并将塔赫米娜配属给他作为副师长。
刘兴德虽然只是师级军官,但同时又是莎哈妮的贴身副官,所以其地位和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同级军官。
但这也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莎哈妮提议进行任务分工,她主管军事,刘兴德主管重建。过段时间后,比谁的成绩更加突出,刘兴德自然欣然领命。
“很好,拿上这柄赤钢战锤,这是伊兰军统帅的证明。有了这个,你到任何地方,都如我亲临。”莎哈妮将象征权威和无上军令的钢铁兵器,交给了他。
刘兴德颤巍巍地接过赤钢战锤,他明白此物的分量:这是代表着伊兰军队最高意志的战争武器。有了此物,可以诛杀一切不听号令指挥的骄官桀将。而持有此战锤者,全伊兰仅有卡赫拉姆、莎哈妮两个人。
莎哈妮能将这行使最高军权的物件暂交于他,可见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刘兴德接到任务后,就乘坐法力飞毯,围绕着新收复地区转了一圈,并从各地幸存官吏那里询问情况。
整体的形势并不乐观:多尔加人的肆意屠戮,已经给战区民众造成深重的灾难。新收复的数十个县区,人口都几乎锐减一半,曾经流水淙淙的大坝、坎儿井,如今都毁坏坍塌。更有不计其数的城镇村庄,在残酷的战火中化为丘墟。
随着调查的进行,刘兴德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此刻,他正坐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中,设想着整体的规划。
“多尔加人屠城灭地,并且将所有灌溉系统都几乎摧毁。眼下新收复地人口流散,土地有着荒漠化的危险,我该怎么阻止这一趋势?”刘兴德看着手中的地图,不由地苦思冥想。
虽说伊兰国也是个中央集权大国,但眼下其经济和基层政权都被破坏得极为严重,想要恢复至战前水平,估计要耗费相当多的投入。
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于,大量的民众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的获释奴隶无处容身,例如达拉巴巴德县区,原本只有15万人口,减去战争减员,再加上蜂拥而至的流民,其总人口已经突破3万。
这些流民释奴,居无定所,又找不到谋生的工作,故而日日忍饥挨饿,直到几天前伊兰大军到来之后,才得到了从军库中拨出的救济粮,以次勉强度日。
然而赈济输血的方法,只能解一时之需,终究不是长久之路。
虽说莎哈妮麾下的集团军,可以吸纳一部分人力,但一时也不能将成百万、上千万的的平民奴隶全部吸纳。更何况,如果人们都进入军队了,谁在后方搞生产呢?
因此,当务之急,是将闲置的人力,转化为战时生产力。
左思右想之下,刘兴德选择了一条伊兰国的传统措施——营造新城,收纳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