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扫盲运动(1 / 3)
自多尔加汗国分裂为额巴尔台吉、也先迷失两个彼此交恶的派系;额巴尔台吉企图掀起新一轮入侵狂潮后。
刘兴德和莎哈妮,就经常召集将领、参谋、地方官吏们,商讨予以应对的方案和计划。
军事大会上,莎哈妮引导众人各抒己见,自己则一一加以总结点评,力争将相对民主和集体智慧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兴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待一圈人发言完毕,莎哈妮望向刘兴德。
“我建议,将随军的文士、学者集中起来,建立特殊部队。”
刘兴德起身站好,郑重地说。
这话一出,会场上的将领军官们,不禁低声谈论了起来,讨论这个措施是否可行。
“诸位将军。”刘兴德不为所动,继续道,“我的故乡有句古话,‘高山不拒绝泥土,所以才会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才会深广’。伊兰和中州两国,都是由多族群融合逐渐形成的庞大国家,历来不排斥吸纳人才。”
这话深得众人认同。军事主官们停止了方才的私下讨论,全神贯注地听着他的发言。
刘兴德稍稍调整措辞,继续说:“如今战火纷乱,文人们纷纷投附军人,仅莎哈妮元帅麾下,就汇集着诗人、画师、历史学者、地理学者等数百门客。不如将这些人特设编制,统一管辖,以发挥作用。”
“可是,文人既不像战士那样勇敢善战,又不像法师那样掌握秘法,也不像工匠那样精于技艺。即便组建部队,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一位将领提出了疑问。
“没错。写文作诗无法抵御敌人的刀剑。在光复国土、传播信仰的伟大事业中,牺牲最多的是我们军人,而不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执笔者。”另一位将领也说出自己的看法。
“更何况,军中的文职幕僚官位,也都已经满编了。”第三位将领又补充说明。
这种“执笔者”与“执剑者”的分歧,早在贾姆希德设立种姓制度(教士、战士、文人、庶民时,就已经存在。历经十多个世纪的演变,也并未随着种姓制度的解体而消失。
说实话,刘兴德听到这些言论时,心里有些不自在。毕竟从本质上讲,他自己就是个文人。但是他清楚,靠争论与雄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